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法 张其志内容原文 > 第一节 教育观察研究法概述(第2页)

第一节 教育观察研究法概述(第2页)

(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处于旁观。例如,人类学家为了研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往往学习这些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和他们住在一起,以便收集一些局外观察者无法获得的直接资料。社会学家为了解流浪者、不良少年与监狱收容者的行为,也经常采用参与性观察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教师有时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以观察他们的行为。但是,观察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视角,以防止被同化。还要注意研究道德,不观察和过问个人不愿公开的隐私。根据观察者参与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部分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是指完全置身于观察对象中,与观察对象同吃、同住、同工作。部分参与观察则是部分地介入观察对象,有些活动和观察对象保持一致,有些活动则独立进行。

参与性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使观察处于秘密的状态;由于参与进去,对观察对象的活动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体验和理解,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背后的心理活动和动机,使观察比较深入。非参与性观察比较冷静客观,便不易深入。教师可以采用参与性观察,也可以采用非参与性观察。

(三)结构化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结构化观察对于观察的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对观察的记录结果也适于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无结构观察在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机动,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的限制,但是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一般在研究的初期,主要是无结构的观察,以便发现研究的对象,帮助确定主题和观察方法与项目;而在研究的后期,为了深入对某些项目进行观察分析,可以设计一些结构化观察。

(四)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观察的视野有限,往往对观察者要求很高。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场的场景、时间、人、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容易使观察深入细致,操作比较容易,对观察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取样上,要求取样有代表性。抽样观察法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合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观察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课业负担现状的观察,在校内就选择下课时间、午休时间和下午课余时间进行观察,统计和记录这些抽样时间内在教室里作业的人数,从而做出分析判断。场合抽样观察法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个自然场合,观察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学校卫生面貌的观察,可以把厕所作为反映学校卫生面貌的抽样场所,进行观察,并由此分析学校卫生状况。阶段抽样观察法观察者选择某一阶段,对观察对象的状态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现状,可以选择期末考试阶段,因为这是检验全面安排和实施的典型的阶段。运用抽样观察法,必须注意抽样的科学性,以保证观察结果能符合总体情况。

(五)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比如,对某个学生的行为观察,规定每周一观察一次,这就是定期观察。追踪观察是对某个对象或者某种现象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上,是一种实验观察类型。例如,进行女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月经和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这就确定了在较长时间内(如一年),对一定数量女学生的月经情况、学业负担情况(规定几个统一标准)和焦虑情绪(确定几个指标的不同程度级)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这样就可以获得有关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为研究其相关性提供依据。

(六)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

正式观察法结构严谨,计划周密,是一种有控制的、系统的观察,一般为科学研究所用。正式观察法的特点是:严格地对行为定义;细致制订记录表格;在一定控制下从事观察;训练观察者,建立观察者信度;用相对严格、先进的方式(常用数量化方式)分析所得资料,结果较可靠。

非正式观察法结构较松散,无周密计划与控制,适用于教师获取有关日常教学和活动安排等方面的信息,或帮助观察者获得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各种特点的感性经验。非正式观察法在科学性上较为欠缺,但易于实施,往往比较松散,常称“自然观察法”。教育观察大多是这种类型。

客观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成功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必须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观察方法的特征、分类和相互关系,可以使我们在制订研究计划、确定观察对象和具体实施观察时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概念。

四、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人员进行观察时,除了充分选用观察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可观察性原则

所谓可观察性原则,是指研究对象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或者借助观察仪器被感官间接感知到。实证主义创始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所信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可观察性原则。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事实所发生的频率,抽象出因果关系的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至于企图利用那些无法观察到的东西作为解释的依据,就会重蹈形而上学的错误,而背离科学。在科学研究中,遵循可观察性原则的意义重大。构思和设计观察仪器、选择观察场合和条件,必须充分注意观察手段和观察对象的能见度,要能把观察对象的信息充分显露出来。所以,可观察性原则是观察法运用的前提。

(二)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进行观察的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要使观察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列宁认为,“考察的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要素。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要防止主观性,做到不随意揣测、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观察“要取纯客观的态度,不许有丝毫主观的偏见掺在心头,若有一点,所观察的便会走了样子了。”

导致主观性的因素有先入之见、无意过失、假象和错觉等。先入为主的偏见是由于假设的错误或过分相信自己的假设造成的。为了收集某些似乎能证明自己假设的现象,或用自己的假设去修正观察结果,甚至把一些观察到的事实“强行”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从而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无意过失主要是指观察主体在观察过程中无意识地掺入某种主观因素,表现为观察主体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填补、修正观察中的空白,从而使观察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假象是事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虽然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歪曲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错觉是由于人的感官和心理引起的。假象和错觉也会使观察的结果偏离客观事物的本质,使观察结果不能反映客观事物。

(三)全面性原则

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要对事物或现象的全貌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观察,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特征,不要被其局部现象或偶然性所迷惑。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因此,我们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观察,把握客观对象的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如实地反映现实情况。观察的全面性原则,是观察客观性原则的内在要求之一。

(四)系统性原则

观察的过程就是观察对象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的、系统的过程,不能任意间断和分割。所以,只有保证观察过程的系统性,才能使获得的观察材料完整、连续,这样的观察材料才有可能揭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

(五)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就是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变化无穷,在观察中,为了提高观察的效率和效果,使观察材料反映出事物的客观本质,就必须在坚持全面性的同时,撇开与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的过程和干扰因素,抓住典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真正能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是与观察者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经验判断有重要关系的。

(六)深入性原则

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许多事物的本质不是外显的,而是内隐的。这就要求观察者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如果观察者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察,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那么就有可能做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在比赛的临场技术统计中,不仅要观察是否射门得分、投篮命中、扣杀成功等,而且要观察相关的行为过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