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法名词解释 >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第4页)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第4页)

(3)中美两国课程改革目标评价机制的异同

(三)中美课程改革目标的价值层面比较

1。中美课程改革目标的价值取向比较

(1)“中庸”精神统摄下的“新课改”目标

(2)自由主义与效率主义交织下的“八年研究”目标

(3)中美课程改革目标价值取向的异同

2。中美课程改革目标的思维方式比较

(1)我国“新课改”目标的思维方式

(2)美国“八年研究”教育目标的思维方式

(3)中美课程改革目标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四)我国课程改革目标的再确证

1。厘清认识:我国课程改革目标的考辨

(1)改革目标规划中的审思,告别浪漫主义

(2)改革目标执行后的反思,告别悲观主义

2。走向辩证:我国课程改革目标的展望

(1)以生态主义价值取向为导向,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平衡

(2)以复杂性思维方式为突破口,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深化

(3)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参照系,加强对课程改革目标的反思

选题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分析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研究性质

文章通过美国“八年研究”与我国“新课改”事实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揭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目标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其研究框架层侧重理论论证,属于理论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本文依据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各种手段查阅、收集文献,获得与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而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为研究的框架设计提供整体思路及理论上的准备。

(二)比较研究法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的课程改革目标进行宏观、微观以及学理层面的比较,从中探寻中美课程改革目标之间的异同,并找出两国课改目标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最终为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撑和指引。

三、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关美国“八年研究”的一次文献较少,主要靠国内学者的译著或国内学者对中美课改研究的论述,这样的文献资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笔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瞿葆奎,马骥雄。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