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法名词解释 > 第一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第1页)

第一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第1页)

第一节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

一、个案研究的概念

早在20世纪初,个案研究法就成为主流研究工具,但使用这个研究方法最多的研究人员是美国的芝加哥学派。20世纪20年代,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之间的辩论日益激烈,个案研究法由于其没有客观的数据支持而给人以不科学的感觉。1935年以后,个案研究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被科学的量化方法取代。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量化方法的局限性,于是个案研究法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

关于个案研究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们持有不完全相同的认识。

1988年,芝加哥学派的梅瑞姆(Merriam)提出个案研究是指对特定现象的检查。这里的特定现象可以是一个计划、一个事件、一个人、一个机构或者一个社会团体。

1995年,斯泰克(Stake)则认为个案是一个有界限的封闭系统,它指的是一个界限明确的对象而非泛指某种过程。例如,一位教师、学生可以是个案,一个革新方案、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个案,但是一个教师的教学不能作为个案,因为他们不是有界限的封闭系统。个案资深研究者罗伯特·K。殷(RobertK。Yin)2003年给出的定义是: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探究,它研究的是现实生活背景中的即时现象;在这样一种研究情境中,研究现象本身与其背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因此,需要运用大量事例证据来展开研究。

虽然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大家还是达成了某种共识。人们普遍认同,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现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具体而言,个案研究以个人或由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为研究对象,比如一个家庭、社区、学习障碍儿童、语言艺术教室、学校或国家项目等。有些研究者认为,个案不仅包括身份明确的实体(如一个小组、个人、一个教室或组织),也包括事件(如校园抗议事件)、活动(如学习打篮球,学习轮滑的活动)或过程(如在教学的第一年里如何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虽然个案研究中的个案可以是一个计划、一个事件、一个人、一个机构或者是一个社团等,但它们应该要有一致性,它们的结合可以为研究探寻提供一个清晰的焦点。[2]如要设计一个关于“应对慢性疾病的家庭以及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的个案研究时,那么这些家庭之间结合的焦点是在应对慢性疾病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要同时调查多个这样的家庭会更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二、个案研究的特点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常见的特征[3]。

(一)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和典型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单一个体或者单一群体,即使是有多个个体组成的研究群体,也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整体内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依赖,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元素也都将随之发生变化。虽然个案研究的对象是单一的,但是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因此,个案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个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期望了解某个个体或者群体的情况,解释问题的普遍性。在教育科学领域中,个案研究常常选取优等生、智力超常者、学困生、品行缺陷者、优秀教师、心理行为偏差者、先进集体等典型个人或者人群,或者某些典型的事,例如青少年退学、某学校在贯彻教育方针时出现的问题、教学课程设计,等等,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问题具有的较普遍的规律。

(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数据来源多样性

个案研究资料的搜集方法相当多元,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教育实验、教育与心理测量、实物分析以及整理查阅文件、档案记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各种研究手段。

个案研究注重更多的数据来源,使得几种调查线索汇聚,有助于相互印证,所得的研究发现更令人信服、更精确。在关于教室设计的研究中,2007年科翰(Khan)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测量学生理解的测试数据,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数据以及教师、学生和电脑互动的观察数据。在本章案例“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课外活动实施的个案研究:以轮滑活动为例”中,研究者收集了针对学生轮滑的观察与针对教师的访谈数据进行相互补充和印证。

(三)研究过程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个案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特定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由于个案的单一性,研究者有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是一般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无法做到的。个案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覆盖面广而且详细。资料可以包括:个案的基本情况、各种测量的结果、观察谈话结果等。研究人员采用各种相关研究方法直接或者间接地全面获取材料,以便对个案有充分的理解,并深挖问题,使研究避免表面化。

(四)研究情境的自然性与灵活性

个案研究可不拘时地,即可随时对研究对象做深入研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自然的情境下展开探讨,不会去改变外在的因素。个案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正在进行的事件”进行极详细的背景化分析,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4]研究者仔细地描述这一“事件”,用通用的术语对其进行定义并指出其特殊性。如上面的例子中,“正在进行的事件”可能是教师在一个关于分子间力的教学片段中如何使用电脑模拟;轮滑活动则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的交互活动的情境与事件。

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着重在一旁观看或是参与其中发生的过程。个案研究非常适合于复杂背景下的研究[5],因为它能将复杂的背景转变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如科翰(Khan)对“学生和教师如何使用电脑模拟来理解自然科学概念和培养探究技能”进行的个案研究中,没有对教室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控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没有研究者干预的情况下自然地展开。研究者有时也参与到个案中,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上观察他们,探讨他们对事件的知觉过程,用他们的语言和概念与他们互动。

(五)研究结果的描述性与跟踪性

个案研究的研究结果是对研究对象丰富而极为详细的描述,通过讲述研究中的一个个故事和对研究过程中的“实物”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来引领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中的样本。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集中,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对有关该研究对象的尽可能多的变量及诸变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互动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因而个案研究往往具有跟踪性质。

三、个案研究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个案研究可以有多种类型。

依据个案数目的多寡划分为:单一个案研究和多重个案研究。

依据研究的目的将其划分为描述型个案研究、解释型个案研究和探索型个案研究,这种分类以罗伯特·K。殷的观点为代表。

依据个案研究的特性将其划分为:本质性个案研究、工具性个案研究、集合性个案研究,这种分类以罗伯特·E。斯泰克的观点为代表。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将个案研究分为下列三种类型:理论探求、理论验证的个案研究,故事讲述、图画描述的个案研究,评价性个案研究。

虽然个案研究有多种类型,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理论探求、理论验证的个案研究与探索型个案研究相近,故事讲述、图画描述的个案研究就如同描述型个案研究。在实际的研究当中很少单独运用一种类型的个案研究,而是将几种个案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在个案研究的多种分类中,以对个案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研究者罗伯特·K。殷和罗伯特·E。斯泰克的分类最具代表性。

(一)罗伯特·K。殷的案例矩阵

从使用案例的数量来说,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从研究的目的来说,案例研究可以分为探索型案例研究、描述型案例研究和解释型案例研究。如果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2×3的矩阵。可参见表8-1。这就将案例的数量与研究的三个层次(探索、描述和解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单案例研究只关注一个案例,多案例研究在同一研究中包括两个或多个案例。

表8-1罗伯特·K。殷的案例矩阵

1。探索型个案研究

探索型个案研究是确定研究问题之前的一种直觉调查。探索型个案研究的目的是发展命题以期在将来的研究中得到检测。例如,研究者进行一个关于个体阅读过程的探索型个案研究,可能会问笼统的问题,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使用策略了吗”和“如果使用的话,频率是多少”。这些笼统的问题意味着可以在将来进一步研究所观察的现象。同时,探索型个案研究还可以在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之前预先进行小范围田野式的数据收集。作为前奏,这个最初的工作有助于为研究建立一个框架。

2。描述型个案研究

描述型个案研究指的是在现象所处的背景中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如研究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策略以及怎样使用这些策略。描述型个案研究者的目标是对所出现的数据进行描述[6]。麦克多诺(Mough)等认为,描述型个案研究可以以叙述的形式呈现。描述型个案研究的挑战之一就是研究者必须在开头使用一个描述性理论,用来支持对现象或故事的描述。如果没有做到这点,描述可能会不够严谨,并可能会使研究过程不够严谨。

3。解释型个案研究

解释型个案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因果关系,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水平仔细地检测数据以便对数据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如研究者可能会询问一个学生为什么在阅读中使用推理的策略,然后根据数据形成一个理论并对其进行检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