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和第四版 > 第十三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第2页)

第十三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第2页)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常用于评估学校表现和研究学校效能的一种模式。该模式认为:实现正规的目标是学校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假设学校有清晰的、长久的、标准的和普遍认同的目标。当学校以所获得的投入来达到指定目标时,学校就是有效的。一般用于评估学校效能的指标主要是:学校计划和方案中所列的目标,尤其是与教学的环境质量及公平考试成绩有关的内容,例如:学生的学业成就、出勤率、辍学率、个人发展、进入大学的毕业生数量、全体教职工的专业资格等等。这种模式易于理解,但往往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学校目标并不一定是清晰的、普遍认同的。学校目标对于不同层面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可能会很不同,准确评估学校效能需要详细列出这些目标。其次,在使用这种模式时,人们往往更偏向使用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估学校效能的主要目标结果,这种对结果的过度关注,常常会使用人们忽视重要的教育过程变量,从而对评估学校成效造成不利影响。

(2)资源—输入模式

该模式认为,学校受到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常常需要追求多种不一致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发挥功能的好坏,依赖于学校所获得的资源情况。因此学校所获取的资源的多少与优劣,是评估学校效能的重要指标。当学校的投入与产出有清晰的联系,且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又非常稀缺时,这种模式会非常有用。该模式假设教育效能是优秀生源及学校投入的自然结果。评估学校效能的指标可能包括:学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更高素质的教职工、更好的便利条件和设备、更好的生师比以及从中央教育权力机构、校友会、学生家长、赞助团体或其他外部机构获得的更多的财政支持等。

这种模式过分强调资源投入对学校效能的作用,忽视学校主观努力,这常常会造成学校对内部教育过程的疏于管理,甚至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或造成资源浪费。

(3)过程模式

该模式假设,学校的内部过程是学校表现和产出的基础,学校过程的本质和质量,往往决定了学校目标可达成的程度,因此,内部功能顺畅健康就意味着学校有效。学校过程一般包括管理过程、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三个方面,这三种过程中的经验也是教育目标和成果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作为评估学校效能的指标,例如:管理效能指标包括领导方式、决策、学校氛围等;教学效能指标包括教学有效性、教学方式、课堂管理等;学习效能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出勤率以及学习经验等。

当学校过程与产出有明确的关系时,这种过程指标的使用将有利于改善学校的效能。但过程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常常并不容易,此外,过度关注过程也容易造成重方法轻结果的后果。

(4)满意模式

该模式认为,学校支持群体的满意度对学校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效能应由学校能满足其支持群体的需要和期望的程度来决定,这些支持群体包括教师、董事会成员、家长、学生、校友以及教育部门的官员。当学校的重要支持群体的需要与期望一致时,这种效能模式比较有用。但现实生活中,不同利益群体对学校功能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学校追求所有重要利益相关群体对学校的满意是非常困难的。

(5)认可模式

随着学校竞争的加剧,教育环境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认可模式认为,为了生存及完成任务,学校需要获得社会团体的承认与支持。因此,学校如果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可或在市场上能够生存的话,学校就是有效能的。评估教育效能指标包括公共关系、市场、问责、学校的公共形象、声望或在团体中的地位。

在择校背景下,用认可模式来评估学校效能可能是合适的。但过度依赖这种评估模式,也可能会使学校关注短期外部效果,而忽视对学校内部过程的优化。

(6)无问题模式

该模式认为,分析学校无效的方面,更有可能准确地找出学校改进的方面和策略,因此,衡量学校效能的标准是学校没有问题、麻烦、缺点、弱点、困难和功能缺失,没有问题就是学校有效能。

这种模式主要关注了学校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这对于改善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的技术能力比较有帮助,因此,它更适合于那些新建立的和原有基础比较差的学校使用,而对于优质学校则作用不大。

(7)组织学习模式

该模式认为,变化的教育环境几乎对学校功能的每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应对环境的冲击和内部障碍的挑战,便成为评估学校效能的关键所在。学校效能是动态的,学校学会适应转变并减少内部阻力对学校改进非常重要。评估学校效能的指标通常包括了学校成员、过程和成果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这种动态效能模式适用于变革环境下的所有学校。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进步指标常常不太容易测量,而进步程度的评估方法也还不够完善。

(8)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各种模式,尤其是组织学习模式、满意模式及过程模式综合的结果。它认为学校对内部环境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满足顾客的需要,是学校效能的关键。它强调学校对重要对象(如家长、学生等)为核心,持续的过程改进,全体成员的全身心的投入对学校效能的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对学校效能的看法更加全面,适用的情境也更加广泛。但如何在关注全面管理的同时而有所侧重,并突出学校改进的重要方面;如何防止内部质量过程指标的形式化,是该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

3。学校效能的层面模型

层面模型主要侧重于分析学校效能的各个方面,目前主要是根据学校结果的影响面,以及发挥效能的主体等特征来对学校效能进行分解。

郑燕祥(2002)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学校效能,第一层面是内部效能,指学校完成其预定目标;第二层面是外部效能,指相关人士对教育服务感到满意,教育对公众负责;第三层面则是指面向未来的效能,指教育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程度。

王新如等[4](1997)认为学校效能是学校充分发挥人和物两个层面的作用,使其均产生良好的绩效,有效进行教育产出,以达成学校预期目标的程度,并进一步把学校效能结构划分为校长效能、教育效能及学生效能三个方面,如图13-2所示。

图13-2学校效能的主体层面模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