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和第四版 > 第三节 学校工作的质量评价(第2页)

第三节 学校工作的质量评价(第2页)

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时,对所有教职工和学生都采用一致的标准,而不能采取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标准。只有遵循一致性标准,才能在群体中区分出好坏、优劣,使被评价者知道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在群体中的位置,这样才有利于找出差距,发现不足,激励人向上。

但在评价过程中又需要注意问题的相对性一面。由于学校条件各异,领导水平不同,教师和学生个体的特长和不足各异,所以在评价中又要从被评价者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个体内的差异,通过与过去相比,判断他们现在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样做能使被评价对象发现自己主观努力程度如何,相对自己过去而言还需在哪些方面加倍努力。注意有区别地评价对象,可以起到鞭策和激励人的作用。

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是对被评价对象的状况和性质所进行的判断,这种分析方法通常首先要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描述,然后对其特点、问题、本质、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解析。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综合性、模糊性较强,注意抓住事情的重点和本质。定量分析是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数量分析和比较,其特点是分析因素单一、精确。与定性分析方法比较,定量分析具有明快、简单、易于比较等特点,70年代以来,在教育评价的某些可量化领域得到应用。但是量化法本身有一些不足值得注意:第一,对评价要素进行量化时,首先要把它精确地区分,使之独立才能正确地加以测量,这样我们在评价某事物时,在观察阶段就必须主观地割裂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常常导致对问题进行简单化、表面化的分析,不能从根本上看问题;第二,对评价要素量化时,要将其静止化,把它看作某一时刻的某一点才能精确测量,在很多情况下,这一点表现带有一定偶然性,不能真实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第三,很多社会因素和人的心理因素不能或不易被量化。根据这些特点,评价中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足以全面把握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5。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有两层涵义:其一,评价不仅要有领导、同行、同学或专家来参加,还要有被评价者自己参加。现代教育评价的任务不仅仅是给被评价者下一个定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改进他们的工作。离开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评价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同时,被评价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保证全面地公正地进行评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他们对自己工作和表现所提供的信息与看法,评价就失去一个方面的根据,其客观性和公正性也难以保证。

这里特别应当加以说明,既然被评价者作为主体参加到评价活动中来,就应当是一个有充分权利的主体,不仅应当作出自我评价,还应享有对评价的最终结论提出申辩的权利。这样做不仅是对被评价者的尊重,还可以通过答复申辩进一步开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

其二,对教育工作的评价不仅由教育系统内部自己评价,还应由教育系统以外的人士或机构来进行。教育系统人员作为评价主体有了解教育规律之利,但也可能产生自我保护之弊。何况,教育系统以外人士进行评价可以收到“目标游离模式”效应,广开思路。

上述几个原则仅仅是对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所作出的阐述,照顾到了教育评价中的普遍情况。而当被评价对象及其活动具有特殊性的时候,教育评价的原则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补充或细化。比如说,一些研究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以学生为中心等特点,提出了“体验分享的原则”、“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非等级评价的原则”。[1]

三、教育评价的过程

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目标是对行动结果的笼统指向,为了使目标可操作性得到落实,就必须依据目标要求,遵循评价对象的运动规律,制定出具体的要求。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关键。在这个体系中,蕴涵着教育的价值观,也明确规定了对被评价者及其职责的详细要求,因而它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

(1)制定指标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

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几点特殊的要求:

①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他指标相互重叠。比如,在对学生发展进行评价时,“主体性”与“独立性”不应同时列入指标,因为后者应是前者内涵的一部分。

②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另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

③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尽量使用行为化、操作化的语言,以便采用适当方法获得较为直观、便于处理的信息。比如,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仅用“教学成果”作为指标项目就不够,还应将其分解为若干细化的项目,比如“学生考试成绩”、“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对该学科兴趣的增长”等,才能实施测量。当然,指标的操作化细分不是无限的,过细也会带来评价操作的困难。

④指标应有可行性。这里指标设定的水平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有群众基础,为他们所认同,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便操作。

(2)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指标体系设计大致分为两步,即分解目标和制定权重。分解目标是将总目标解析为层次分明、可测量的具体指标条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几步:

①研究目标结构,将一级目标逐个列出。

②将每个一级目标逐层分解,可列为第二级、第三级目标。直至定出可测量、可操作的末级指标。一般来说,为了操作方便,指标分解到第三级就可以了。分解后,要从总体上审查指标是否合理,如有内涵重复的要合并;如有矛盾的要修正;对不可测量的,或舍去,或另立一个指标系统。

制定权重是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其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它是以小数值来体现的,在0~1之间取值,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权重之和为1。科学、客观地制定权重很重要,由于权重表示各指标的地位,被评价者会对权重较大者给予较大关注,其导向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权重的分配方式可以有两种:直接分配和分级分配。

①直接分配是将权数直接分配到每一指标身上,这种分配方式在指标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使用起来较为方便,数目一旦较多,每个权重值都非常小,造成各指标的评价分值都很小,难以区别差异大小。

②分级分配方式是将指标分为几个层级,每一层级都被看作总权数为1的相对独立的指标系统,在它的内部按各个指标不同地位分配相应权数,这一方式克服了直接分配方式的弱点,使得各指标在本层级中差异较为明显,便于比较和分析。

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也有两种:专家会议法和简化特尔裴法。

①专家会议法是邀请一批专家开会共同讨论指标权数的确定,大家面对面交换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看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考虑问题全面,但有可能形成权威专家一言堂,或一些人由于顾虑大而不愿意发表独特见解的情况。

②特尔裴法是专家背对背、以匿名方式展开讨论确定权重的一种方式。运用特尔裴法要经过几次意见反馈,过程比较复杂。考虑到教育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相对简单,因而可将其“背对背”这一特征借来运用,其余环节相对简化。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大概是:

第一,确定被征询意见的指标体系,编制征询意见书。这个意见书除写明意图和要求外,要设计好下面形式的表格:

第二,选择专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