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 > 第二节 学校工作决策与计划的制订(第1页)

第二节 学校工作决策与计划的制订(第1页)

第二节学校工作决策与计划的制订

一、为什么要制订学校工作计划

学校工作计划是指导学校工作的基本文件,它是在一定的观念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学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而对学校工作的内容、规则、步骤、资源分配以及方式方法的通盘预先安排。

为什么要制定学校计划?因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为学校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方向与政策,以便作为指导和协调工作的方针。

第二,通过说明学校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及其标准、工作步骤和日程,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对全校、所在部门及个人的期望是什么;同时使每个部门和每个人明白自己与其他人的工作联系,以加强彼此的协调。

第三,预先估计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问题,以便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学校的工作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工作目标、政策与规定、活动内容与程序、日程安排、方式和方法、组织、绩效及其衡量标准、必要的控制措施。

二、学校计划的类型

1。按层次可分为总体计划、中间计划和具体工作计划。

总体计划是学校决策层所做的全校性的工作计划,它规定一段时间内学校总目标、总任务、总政策、总体的活动项目和措施。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学校工作要向什么方向发展;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及如何配备;组织上如何安排,什么人去负责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成果,什么时候完成。

中间计划是落实总体计划的协调计划,是由学校的职能部门所制订的。它要回答的是:如何有序、有效地落实总计划;需要什么资源以及如何获得;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方案;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地方协调哪些人员、部门的哪些活动;什么人对什么业务进行监督。

具体工作计划是基层单位的活动计划,如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的工作计划。这种计划非常具体,操作性强。它要回答的是:具体任务及任务标准是什么,完成任务的活动有哪些;具体的工作日程;每个人的工作安排是什么;对设备条件的要求及准备等。

2。按时限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学校是基层单位,所谓“长期”的时间界限一般以两个因素为尺度:对学校未来最大的可预见年限;一位校长比较有把握的任职年限。按照这个标准,长期计划以6~8年为宜。而中期计划为4~6年,短期计划为3年以下。

3。按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可分为综合计划和单项计划。前者是关于学校所有部门的工作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计划,这种计划概括、全面,但在关键因素上一定要明确,这些因素包括:成果标准、重要工作的时间进度、各部门之间重要的协调要求;后者是关于某单一工作任务的计划。

4。按作用可分为进入计划、常规计划和应急计划。进入计划是指开展一项新工作的计划,它要筹划该项目如何上马。由于是面对新工作,所以这类计划应把问题考虑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对困难设想得复杂一点。常规计划是指对经常工作项目的安排,这类计划由于是对大家所熟悉的工作做出安排,所以不一定太细致,但应突出重点,比如重要的工作要求等。应急计划是指对意外事故如何采取应对措施的计划,这类计划是为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而事先制订的。它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一般性应急计划,它是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故所做的计划,它偏重于组织工作计划,包括遇到紧急事故哪些校领导负责指挥,哪些部门参与哪类事故处理等;其二是特定活动应急计划,是对某一具体活动或工作而事先制订的应对事故计划,如组织学生外出游玩就应该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制订这类计划。

三、学校计划活动中的决策

1。什么是决策

决策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计划工作的核心部分。著名管理专家西蒙说过: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看来,管理活动就是对问题、环境、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不断地分析、判断和做出决定的过程,他的看法抓住了管理活动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决策下过不同定义:从选择的角度看,决策被认为是对一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针所做的抉择;从信息运动角度看,决策被认为是将信息转换为行动的过程。还有一种最通俗的解释,认为决策就是拍板,或说是拿主意。这些定义各自抓住了决策行为的某一特征,但都不够全面。从现代决策的观点看,决策不是某一个行动,而是一连串科学行为的整合,可以将其定义为:决策是管理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研究和选择的全过程。

决策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下表举出一些主要分类:

2。决策的程序

科学的决策要经过一系列步骤,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决策程序。大体上说,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明确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在实施中追踪决策等几个基本环节。

(1)明确问题

这一阶段是决策的前提,问题不清,原因不明,决策的方向就难以判定。一些管理者爱搞“黑箱操作”,“问题不明决心大”,十次会有九次半栽筋斗。这一阶段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查明问题的范围、程度和特点。范围是指问题发生及影响的广度,比如大家感到近期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就要弄清究竟是所有年级都是如此还是个别年级;程度是指问题发生或影响的深度,比如教学质量下降究竟下降多少?是稍微下降还是大幅度下降?这方面情况的判定最好用定量的方法把差距表示出来,这里特别要注意研究的问题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还是已经脱离正常轨道而对学校工作任务和目标构成威胁,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采取新的措施,如果是后者,就要认真考虑了;特点是指所发生的问题与其他类似情况有何不同,存在什么新颖之处。

②分析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要追根寻源才能治本,查找原因要深入,必须作纵向和横向分析。所谓横向分析是对所有原因进行假设验证,去伪存真;所谓纵向分析是指对问题层层剥皮,穷根究底地分析原因。这两种分析要交叉进行,并最终找出真正的和关键的原因。比如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了,横向分析查明了有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和教师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方面的原因与教师工作不负责任有关。而深入的纵向分析发现教师不负责任原因是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兼职经商,另一些教师的工作情绪逐步受到消极影响,但进一步分析,就发现根本问题出在领导层上,领导班子欠缺敏感,见事迟,未能采取坚决措施,以致事情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③预测事态发展趋向。预测就是对某一不确定的或未知的事情做出分析,对其发展前景和过程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判断。科学的预测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相关因素而做出整体性的判断,要经过确定问题、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得出预测结论、拟合验证等几个步骤。可见,作为决策过程一部分的预测实际是一次“预决策”,它会极大地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和决心,所以事关重大。

(2)设定目标

有些研究者将这一步叫“确定”目标,这种说法不完全妥当。第一,目标并不是一下子确定下来的,也是通过比较从多个目标中选择一个较为满意的,所以先要构想若干可供选择的目标;第二,目标一般是与其实施方案浑然一体的,有的目标看来很合适,但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太大,也无法被选择,所以这一步仍然是假设目标。请读者注意:为了叙述的方便,本书将“目标设定”与“拟订方案”分开,而在现实决策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去做的。

确定目标是决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决策者的价值选择、对校内外情势的分析认识,以及他付出代价取得成绩的意愿和勇气。目标是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依据。确定目标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