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和第四版的区别 > 第三节 学校建筑计划和校园建筑规划(第1页)

第三节 学校建筑计划和校园建筑规划(第1页)

第三节学校建筑计划和校园建筑规划

一、制订和实施学校建筑计划

学校建筑计划是学校建筑的前期管理工作,是对学校建筑工程任务的分析和设计,包括制定建筑目标和设计的原则,以及对制约建筑活动的各种条件的分析。[5]学校建筑工程无论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都需要对于工作进行计划。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说过:“无计划即无秩序也无创意”。这里的“秩序”应当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整个建筑工作的流程,一个是建筑工作的制约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这两个秩序一乱,轻则导致延误工期和资源浪费,重则导致质量低劣。

在建筑实践中,建筑计划一般采用结构—过程方法。结构是指建筑涉及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过程是指确定结构的一套系统科学的步骤。

(一)学校建筑计划的要素

学校建筑计划中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一般价值要求、建筑功能的要求和建筑系统要素几个方面。

(1)一般价值要求。包括安全、美观、舒适和成本,这些价值是所有建筑活动都追求满足的基本需要。它们的实现与条件的约束有关,但是也与管理者的爱好、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关。在任何建筑活动中,安全是不可以谈判的绝对价值,尤其是学校建筑的修建与维护活动中。

(2)功能要求。这是人们对建筑的基本使用要求,这类要求必须与使用者的工作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相吻合,应当在学校的总目标指导下,细致考虑学校的各种任务内容和活动的特点,以及各个部门和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与流程,把它们转化为对各种建筑的设计要求。

(3)建筑系统要素。学校建筑是长寿命物品,一旦建成,就会存在几十年。随着社会发展,与学校建筑相关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都在改变,学校建筑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所以学校建筑的各级管理者要熟悉和研究学校建筑系统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在新建和改建学校建筑的时候做出有远见的决策。

一般要考虑的学校建筑系统要素包括以下7个方面[6]:

(1)学校建筑的基地及其环境。包括学校建筑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基地所在地区的气候情况是否对学校建筑有特殊要求;基地所在地区的整体规划、土地使用、交通、环境污染等情况;区域建筑文脉,也就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建筑文化特征。

(2)社会因素。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社区关系等因素。学校建筑不仅要考虑教育规律,还必须关照到各种社会要求,例如北京城市中心建筑的限高规定,学校建筑对居民邻里采光、出行等利益的影响。

(3)使用者的基本状况和需求。学校建筑是为人使用的,所以为对象服务什么和怎样服务是规划学校建筑中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这里存在一个前提性问题:谁是使用者?他们的类别和数量有多少?由于各种学习和工作于学校的人员都是使用者,所以学生、教师、职工和管理者都是学校建筑的服务对象。而在“学校是社区文化中心”理念指导下,学校的场地和设备、设施日益向社区公众开放,因此使用者的范围有所扩大。对使用者的分析要全面考虑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各类使用者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各种职能活动对于相应建筑物的空间规模、温度、采光、声响和噪声的特殊要求,以及使用者各种活动的流程而导致的建筑物的空间关系(比如学生上课间操要迅速集合,教室就不能与操场相隔太远,但是为了防止体育课对文化课的噪声干扰,又需要保持适当距离)。

(4)美学因素。包括对建筑形式、风格的要求,特别是各种功能建筑空间的特征和目标;建筑的隐喻和象征要求;学校建筑传统继承和创新的要求。

(5)建造体系。建筑材料使用的限制;技术的限制。

(6)经济因素。建造成本,校舍建设后维护和运行成本,可以获得的建筑与持续维护资金,可以持续获得的维持学校运行的各种资源供给,比如水、电、供暖和降温等。

(7)未来的变化。这个方面实际是对上述几个方面思考的一种前瞻性要求,是一种总体性因素。学校建筑一旦成型,在一个长时间内变动性很小,但是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变化可能很大,这样就可能在一些方面限制学校工作的发展。所以,学校建筑计划应当从一开始就尽量树立发展变化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审视未来发展和需要的前景。比如对生源多少的预测将影响对校园规模的决策,课程模式的变化影响对专用教室多少的设计,而办学经费来源结构和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对学校建筑规格以及附属设备和设施的规划。

(二)学校建筑计划的制订过程

学校建筑的项目不管是整体的(新建完整学校)还是部分的(局部增加或重建),都需要制订学校建筑计划。建筑的计划应该是在委托人(政府部门或者学校投资者)主持下,使用者(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建筑设计师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收集和整理需求与限制信息,制定建筑项目目标。这项工作初期的设校、增班、改造需要以及土地和经费限制条件的调查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主持,以后进入学校建设流程的技术调查,则主要由设计单位主持,作为甲方的业主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和系统地梳理清楚自己的情况提供给设计者。所收集的信息包括:新建、改建建筑基本功能和使用者需求,对于建筑的安全、美学和环境保护等价值的要求,具体使用者的特点,建筑费用限度,相关法规的约束等。

在对上述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将各种需求转换为建筑项目的目标。这个目标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业务功能目标。确定建筑是用来干什么的,应该满足什么业务需求。比如,改建一个学校大门,那么它就要满足安全保卫的要求和显示学校形象的要求。

(2)建筑项目的经营和管理的目标。这是指项目的成本目标、建成后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和技术目标等。

(3)人的目标。这是指一个学校建筑项目满足师生和其他相关人员需求的目标。比如满足美感的需求、舒适的需要等等。现代学校建筑除了满足实用性要求以外,都要尽量关注对人的各个层面需求的满足。

2。以上述目标为出发点,分析项目中各个建筑空间的功能、特点及其活动方式,根据这些分析明确各个活动场所的性质、要求和具体的设计标准。

3。设计供选择的计划方案。无论建设何种学校建筑,总是存在各种差异性需求、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各种可能的后果,所以要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设计若干可供使用者选择的方案。这些方案中考虑的因素应当包括对于建筑的服务功能、建筑风格、与其他建筑的流线关系、顺应未来变化的可调节性、特殊的教育和管理要求等方面。

4。拟订空间设计计划书。这是计划活动最后部分,它的任务是以书面形式说明空间和环境特征。在新建一所学校的时候,空间设计计划书应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陈述每类场所需求与特征的概要,这部分内容包括用途、空间尺寸、使用者身份和数量、布置和家具、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二是同类场所的数量统计表和分布规律,比如有多少间普通教室,多少专用教室,各类教室按照什么规律安排其位置;三是各类场所之间关系程度的分析,比如操场与教室的距离,教室与厕所的距离等。

(三)学校建筑计划的实施

学校建筑计划的实施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它包括一系列专业活动领域,每个环节都涉及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技术制度。

1。建筑工程招标。这是学校建筑工程的甲方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选择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和价格要求的有资质的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公司的活动。这个过程包括拟订保密的工程标底、发布招标广告、投标、评标和签约等几个环节。

2。选择工程监理单位。

3。施工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按照协议规定时间开工、对建筑质量、进度和材料质量进行监督、特殊条件下的停工与复工、核拨工程进度款。

4。验收。一般先由学校和专业监理人员初验,然后行政主管部门邀请第三方专业人员共同验收,做出专业评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