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和第四版的区别 > 第十六章 学校质量管理(第1页)

第十六章 学校质量管理(第1页)

第十六章学校质量管理

第一节学校工作质量管理概述

一、对学校工作质量的理解

学校质量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那么,什么是学校工作质量呢?

学校工作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任何工作的好坏,都不是由哪一个人任意评定的,而是由实践的结果来评断的,也就是说,要由接受该工作结果影响的人们作出结论。比如说,教师上课前对所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学生听得明白,理解透彻,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就可以说这位教师备课质量比较高。他这次备课所具有的几个特点,如抓住重点、难点,讲解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能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等。

传统上,一讲到学校工作质量就是指教育教学成果的质量,这种理解在对质量构成结构的认识是不充分的。对学校工作质量的构成可以从内容和过程两个角度区分。

从内容角度看,学校工作质量大致可分为业务工作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两部分。业务工作质量包含教学工作质量、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这里边前三项内容统称为教育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是指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的质量,它是对教育质量的保障。

从过程角度分,可以将学校工作质量分为标准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其中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又可以总称为符合性质量,即符合标准要求的程度。

标准质量又叫设计质量,它是对工作过程和结果质量标准进行构想的质量。制定工作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工作质量进行监控的起点,有了标准各项工作行为才有准则,评定成果才有尺度,所以标准的质量是属于管理的“龙头”部分,它向哪个方向“甩”,工作就向哪个方向“扭”。那么质量管理中就产生了一个基本问题:质量标准设计得怎么样?在学校质量管理中,人们采用的标准多数为两个来源:其一,上级下达的,比如,一门课程的质量标准就是国家下达的教学大纲;其二,多数学校共同认可的,这类标准是在经验的交流中形成的,比如,不少教师和管理者都认为学生管理得好与不好标志之一就是要看是不是把学生管得有规矩,学生是否循规蹈矩。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两类标准相互交叉融合。不管是哪种来源的标准,都会遇到下面三个问题:第一,标准是否够先进,反映了新观念和社会的新要求?第二,标准是否符合本学校发展的实际条件和要求?第三,标准条款的设计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在现实中由于服从权威和从众心理影响,使许多教师疏于对这三个问题的认真独立的思考,这种情况就使一些管理者陷入陈旧过时的标准中去难以自拔,结果管理活动一开始就陷入先天不良的困境。例如我国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倾向就是把能够老老实实听老师的话、认认真真念书,但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当作“好学生”。而当我们站在科技革命的高速列车上来审视这一标准时,就不能不认识到,尽管它有许多适应当前某些社会条件需要的理由,但它确实正由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隐性障碍发展为显性障碍。由此可见,进行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现实地对质量标准进行全面和认真的思考。

过程质量是将标准转化为成果的行为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各项工作的各个活动环节符合要求的程度,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高质量的活动是高质量成果的保障,同时它也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条件。

成果质量是各项工作产品的质量,它是对标准和过程质量进行管理的目的所在,离开它质量管理就失去根本意义。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三种质量是互相制约、互为依托的整体,其中标准质量是前提,过程质量是保障,结果质量是目的与验证。

二、学校质量管理的意义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质量管理是以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以取得较高水平成绩的活动。加强质量管理,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学校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

现代社会是“在质量大堤的保护下生活的”,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当人们的起码生存条件得到保证以后,便开始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即要求社会提供质量较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是对人们美好愿望的亵渎;其二,在科学技术日益复杂、精细和以生产过程为代表的社会生活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较高的工作和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而合格的教育则是全部社会产品“质量大堤”的基础,因为社会产品的质量是要以人的质量为前提的,离开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就无法生产出合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的质量这个基础一旦动摇,全部社会生活就会发生停滞乃至危机。50年代以来,全球以科技和经济为导火线而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与教育争论,其直接目标大多指向教育质量,原因也正在于此。

2。抓好学校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

传统学校管理不注重研究教育的效益问题,认为教育既然是一项消费事业,又是社会的责任,那么花钱多少或钱花得合算不合算都无所谓。这种认识已落伍于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日益扩大,教育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资源投入越来越多。许多国家财政支出的统计资料表明,教育投入仅次于甚至超过军费支出。因此,教育质量的低下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2亿儿童和青少年的大国里。据有关资料披露,我国目前各省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05%~110%,也就是说,主要由于学习不合格而重读的学生平均高达适龄儿童的7%左右,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留级生不仅使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雪上加霜,还使教师付出大量重复性劳动。因此,要保证教育投入有较高的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学校质量管理是一整套的科学程序,它不仅能够监督教育工作的每一步进展和最终结果,还能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资源和劳动的浪费。

3。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

质量管理本质上是一个控制过程,其核心是信息反馈,也就是说,在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并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保证工作达到标准要求。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控制行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从而为人们客观严谨地认识学校工作的优劣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三、学校质量管理的特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