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pdf > 第二节 学校工作决策与计划的制订(第2页)

第二节 学校工作决策与计划的制订(第2页)

①要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所谓正确,既包含标准的先进性,也包含它的可行性。学校决策要符合政府的有关政策,合乎教育规律,要面向现代化。但是,任何先进的价值观念都必须符合实际条件的要求,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空谈。价值标准是各种公众利益要求的反映,在决策中,要全面研究这些利益要求,作出恰当的综合。

②决策目标要有准确性。首先,决策目标所用概念应该是明确的,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辞。比如,一些中小学提出把学校办成“与世界接轨的一流学校”,什么是与世界接轨?这个类似口号的目标含义非常不明确。

其次,决策目标要满足约束条件的要求。约束条件是指给目标附加的一定条件。比如说,某校将提高中考和高考升学率作为新的工作目标,这个目标本身无可非议,但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必须做到三条:第一,面向所有学生抓好教学,绝对不抛弃后进生;第二,绝对不能用教学排挤思想教育和体育,必须坚决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第三,必须使学生劳逸结合。这三条就是附加给学校升学目标的约束条件。

再次,决策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否则就会使其价值大打折扣,失去作为对管理活动实施监控的职能,甚至会沦落为不负责任行为的挡箭牌。

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决策目标数量化。

(3)拟订备选方案

科学决策的精髓就是决策者有选择的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只有对一批适合各种不同条件要求、达成不同水平结果的方案进行比较、权衡,才能合理决策。

拟订备选方案宜先粗后细。“先粗”是指高屋建瓴地从多种角度设想各种可能的方案,保证方案把各种重要发展前景都照顾到。如果在设想第一个方案就陷入细节,很可能为后面的宏观设想设置了思维障碍。“后细”是指对已经提出来的方案轮廓细节化,将每一决策的活动内容、日程安排、人员配备、经费落实、实施代价逐一讨论、编排。特别是对每个方案执行的后果要仔细考虑,它们的积极后果与消极后果、有形后果与无形后果、当前后果与长远后果、直接后果与间接后果都应仔细权衡。

(4)方案选择

方案选择即所谓拍板,它经过对方案的评价决定哪个方案可以选用。这一阶段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选择方案的标准,另一个是选择方案的方法。

①方案选择标准除注意与上述“设定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外,还要注意这一阶段特殊的价值选择:极优,满意,还是渐进?

所谓“极优”(有的作者称为“最优”,本书考虑它易与“最优化”混淆,故用“极优”)是将决策建立在一种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下进行,这种价值选择认为决策者可以得到一切有关信息,并且可以完全左右决策和决策实施过程,因而目标的设定追求“极大化”。这种选择方案的价值标准过分地简化了现实,忽略了它的复杂性,因而是一相情愿的。

决策理论的提出者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决策者不可能在决策前掌握所有信息,也不可能有效预见决策执行过程的一切问题,所以决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案必须留有余地。由此,决策追求的结果不应是极优,而是“次优”,即足够的满意。

另一决策问题的研究者林德布洛姆(dblom)提出,决策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他认为,决策的进程中荆棘丛生,到处布满陷阱,如果进四步退三步,不如一步一步前进来得稳妥,从经济和心理角度上衡量,后者决策成本比前者要低。人们普遍评价,林氏的理论在用于常规事务决策时是可行的,但用于需要进行变革的事情时,则显得有些保守,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

三者相较,西蒙的观点更显合理,得到广泛认同。

②决策方案的选择方法大致有经验判断法、数学计算法和实验法三种。

(5)追踪决策

一个决策并不因为拍板定案、付诸实施而完结,还必须经过执行过程的考验。因为在做决策时,可能会遇到信息不充分、经验不足或情况发生变化等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已经执行的决策必须进一步收集反馈信息,对不合乎实际或被证明存在错误的内容进行修正。

3。影响决策质量的若干因素

所谓决策质量,大致应包括:决策先进程度、决策的可行程度、决策的效率、决策成本即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影响学校决策质量的因素既有宏观的社会因素,也有微观的个人与组织因素。这里只从微观上作出分析。

(1)决策者个人特点的影响

决策是决策者的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他的个性特点起着重要作用。这里关键的因素包括:

①价值倾向性。主要包括他的政治观念、教育理想、关于人性的基本认识,对待权力的态度。

②对有关问题的感知能力和感知风格。这方面是指决策者对问题的敏感性、理解力和排列顺序的能力,这关系到他能否迅速决策。按照美国学者C。穆尔(C。Mouer)的分析[1],这里又有两种不同风格:一种是钻研型风格,这类决策者要求信息多多益善,非常关心细节,追求精确;另一种是开拓者风格,这类决策者视野广阔,但只是迅速“扫描”重要信息,对细节不感兴趣,为创造寻找机会。前一种风格可能导致决策中逻辑严谨,稳妥但缺少创意;后者善于抓住机遇,有创造性但可能失之大意。

③对备选决策方案评估和决断时的风格。穆尔认为这一阶段也有两种基本风格。其一是果断风格:决策者先有意向,后有事实与理论的论证。他们自信心强,敢作敢为,一旦做出决定就坚持不变,而且越是困难,反对之声越大其态度越坚决。如果所做决策正确,效率是会很高的;但这种人由于有先入为主之好,可能以非关键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冥顽不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二是评价风格:这种决策者头脑清醒,将自己的决心建立在对现实评估的基础上,他们细致入微,且不受个人偏见影响,对什么信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努力分清事情的优劣和轻重缓急。但这种风格可能造成动作过缓,容易错过时机,如果个人判断能力较弱,也可能在价值冲突和错综复杂的信息面前不知所措。

国外有人将决断阶段各种决策风格的表现分为五种:固执己见,拒斥逆耳善言;见风使舵,没有原则立场;因循敷衍,拖延决策;没有主见,惊慌失措;多谋敢断,保持警觉。应该说,第五种最好。

④经验多少。决策活动陷入经验主义是不对的,一切决策总是套老经验,没有创新,不思进取,就会把学校办得死气沉沉。但是决策活动面临很多似是而非的情况,非常微妙,具体情况下各种因素复杂的互动,会使看来与以往差别不大的事情得出很不相同的结果,要对这类问题正确决策,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经验的积累。把上面分析综合起来,结论就是决策者要勇于实践,积累经验,但又不要盲目地为经验所束缚,必要时能够迅速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有所创新。

(2)影响决策的组织因素

①决策群体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常规性问题上个人决策效率较高而且有利于决策者负起责任;在复杂问题上,集体决策可减少失误,而且由于经过讨论获得多数人的支持,落实过程会减少阻力。但是当决策群体中存在不民主的氛围、或不负责任的群体倦怠、或情绪冲动时,会助长“群体无知”的现象发生,即群体盲目赞成某些自己不懂或缺乏深入思考的决策意见,因为谁也不准备对决策负起真正的责任。

②决策群体中如果存在权力之争,将会降低决策效率,还可能由于不同意见的冲突与制约,将会大大削弱决策的有效性。

③“组织惯性”的存在。所谓组织惯性是指组织中大多数人信奉的价值观、所遵循的行为模式、已有的规章、各种先例。这些因素常作为压力或规范,自觉或不自觉进入决策者的意识,成为决策方案的“约束条件”。在一般情况下,考虑这些因素是必要的,但是某些惯性因素有可能导致发生目标转移,即将那些非目标的、非关键的、非实质的因素放到不恰当的位置,成为正确、有效决策的障碍,这是必须注意防止的。比如说,某校领导一贯很民主,大家习惯了他经常听取大家意见的作风,但有一次,他在职权范围内对一件紧急的事情独立决策,虽然决策正确,但还是有人对此不满并有意抵制这个决策,因为这些人习惯了他原来的行为模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