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名家名师谈教育 > 靳老师系列故事1(第1页)

靳老师系列故事1(第1页)

靳老师系列故事[1]

靳家彦

之一:拜师学艺

先师王企贤先生,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明年是他老人家百年诞辰。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当年拜师情景,历历在目。

那是32年前的一个深秋,北京市的语文教师来天津听课,前辈老专家蒋仲仁先生指导我上公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王企贤先生应邀到一所小学作报告,我有幸亲耳聆听了他的讲学,感到十分震惊!我没有想到他老人家敢在那个年代直言教师要刻苦钻研,以囊萤映雪的精神学习业务,我对他老人家仰慕已久的**,一下子迸发出来,我真想拜在王老门下,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转念一想,这有些近乎妄想。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教师,虽然对王老心仪已久,毕竟素昧平生,王老怎会收我为徒,倾囊传授教学技艺呢?还是收敛这份“奢望”,把它埋藏在内心深处吧。

王老讲学后,在校长室与部分教师座谈,我也参加了这个小型座谈会,与王老面对面坐着。他身着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面色红润,头发稀疏,一口略带河北口音的普通话,亲切自然,那平易近人的谈吐和神态,一下子让我感受到长者之风。散会之后,我没有走,请王老给我上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提出改进意见。王老诚恳地指出了课的不足,语重心长地说:“你刚才发言的许多观点我都很赞同。看得出,你的基础很好,你很爱这项工作,我们以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吧!”“互相学习”?我惊讶了!我有什么资格与老前辈“互相”呢?我急忙说:“不不……我若能有幸成为您的弟子就是天大的福分了,我诚心诚意地想拜您为师,向您学艺!”王老郑重地点了点头,说了一句“好吧,我收你为徒。”我恭恭敬敬地给先生鞠了三个躬,敬上一杯清茶。从此,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便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王企贤先生。

王老回到北京,给我寄来一封长信。信用八开白纸折叠,一共3张,一字一句工工整整洋洋数千言。信中详尽介绍了他对当时教育状况的深切忧虑,说出了我压抑在心头,想说又不敢说、不能说的心里话。信的结尾是一首诗,原诗是这样的:

撤帐端由鬓添丝,

暮年喜又做人师。

于今唯有一言赠:

囊萤映雪须及时。

此后,一有机会我便去北京,向恩师当面求教。那时,我实在太穷了,37元工资要养家糊口,上有老下有小,吃饱饭都办不到,哪里有钱上北京啊!王老看出我的窘境,管吃管住,食宿在他家。来往路费都是王老负担。先生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德艺双馨,堪称楷模。文学泰斗冰心先生和著名作家陈模先生都曾撰文称赞先生的品格,我是深有感受的。这种深厚的师生之谊一直保持到恩师仙逝。

2004年冬,先生以97岁高龄,告别教坛,驾鹤西归。王有声先生电告我这一噩耗,我泪如雨下。当时我在大病之中,我面向西北,给先生叩首拜别,送恩师上路。

先师王企贤先生,河北高阳人,1929年毕业于保定第二师范,做了75年小学教师。无论是在旧社会,还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他都矢志不渝,不改初衷,教了一辈子小学。仅此一点,就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现在我也年逾花甲了,早已退休在家。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坛精英,如天津的李卫东、哈尔滨的王传贤、成都的李其玉、新疆的牛艳华……也拜我为师,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并且成绩斐然。我也以恩师王企贤先生为榜样,带好徒弟,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有感于拜师学艺的经历,我信笔涂了这样四句话:

从师学艺数十年,

滴滴汗水化清泉。

满园大树参天日,

两鬓斑白尚青年。

[1]靳家彦:《靳老师系列故事》,载《语文教学通讯》,2006(7~8):23~2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