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创新作用 > 二教育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际经验03(第2页)

二教育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际经验03(第2页)

西方人文主义从古典到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古典时期注重对美德的培养,如心胸宽广、反思、高贵的性格、良好的品位、仁慈和社会责任感等。现代人文主义的话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的自主和自我实现、批判性思考、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他人的尊重、同情与关心、积极参与的民主公民身份,还有对人权和多元文化理念的坚守,以及对环境的责任等。进入21世纪后,对于人文主义一个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人文主义包含世界主义的伦理道德观,视人的发展、幸福的生活和尊严为所有思想和行动的最终目标。

人文主义有它的哲学、社会政治和教育基础。在哲学意义上,人文主义认为人是自主、理性,有自由意志、道德良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这些品格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在社会政治方面,要实现平等、团结、多元、公正和民主;在教育方面,要发展个人潜力,过最好的生活。基于这些认识,有学者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在思想上,要发展头脑开放、广博的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实事求是;在道德上,赋予每个人作为人的价值,为社会公正和和平而奋斗,对别人表示尊重、平等和关切;在公民职责上,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还要有多元、容忍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和素养;在文化上,富有好奇心、宽广的视野,有体验的深度,致力于文化的优秀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公民”,不仅了解和关注个人本土的社会和文化,也要了解其他的文化以及全球关注的伦理的和生态的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达成了共识。与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不同的是:人文主义教育不用通过羞辱身心的方式来管束学生。人文主义教育尽量创造一种能够保护学生不受思想压迫、体罚和羞辱的公正和安全的社会气氛与学习气氛;教师通过对话与学生沟通的方式进行教育,加强他们的力量;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性格;通过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打下优秀文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参与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把教育和民主生活联系起来。“知识之树”也就是“生活之树”。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而是生活;有安全的、美的、开放的基础设施来辅助人文主义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建立在人类尊严基础上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承认人的理性、道德感、自由意志、创造力和想象力等。人文主义教育的目标与时代互相呼应,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价值标准,对于处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各国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教育机构在这方面做的大型的调查研究。尽管资料有限,但也可以增进对这个领域教育实践的了解。2009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IionalAssofortheEvaluatioio)就世界38个国家(5个亚洲国家,26个欧洲国家,6个拉丁美洲国家和1个大洋洲国家),来自5300所学校的140000名8年级学生和62000名教师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各国均认为公民教育很重要,但在实际中采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们不仅在教室里接受公民教育,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集会、课外活动,以及感受课堂气氛来接受公民教育。大多数国家采取下列三种方式:一是单独公民教育科目,二是融入其他科目的公民教育,三是公民教育作为跨课程的主题。研究发现公民教育的过程有扩大化的倾向,在教室里和教室外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技能;强调在做中学,既包括在校内的学习,也包括在校外的学习。公民教育的主题也比较多,这些题目是最常见的:人权,不同文化和民族,环境,国会、政府和选举。

与上述公民教育相似的是,在道德教育方面,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在专业科目中贯穿道德伦理的教育或是美的教育,并且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如在医学、工程学和商学等专业科目中进行道德伦理或品质的教育。在美国印第安纳医学院的课程中,所有的课,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从微生物学到家庭医药实习,到四年级的选修课——外科肿瘤,在主要内容之外都必须清晰明白地处理职业精神、道德推理、交流和其他主要的能力的问题。除了正式课程之外,通过非正式课程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价值观是最有力的。学校会采取措施来加强人文主义文化的建设。例如,通过教师发展项目来帮助教师学会用多种方式来创造支持的、合作的学习氛围。在挑选学生的时候看重人文和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挑选那些能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支持氛围的领导并让委员会来评估他们的情商和建立关系的能力,让常务委员会反省相关政策和程序隐含的价值观等。学生因此看到人们如何对待彼此,他们自身如何被对待。这些非正式的课程加强了他们对在正式课堂内学到的价值观和能力的反思。[83]印第安纳大学的实践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在课堂上,也在课后;在教师的说教中,也在学院的文化氛围中;他们通过“耳闻目睹”,亲身经历道德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认知,也是体验。

道德选择对于工程学的职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由于这个原因,伦理成为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批准的课程必须涉及的题目,并且成为贯穿整个课程的基本内容。在伟谷州立大学的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工程学院)设计的课程中,道德作为一个主题出现在所有的必修课程中,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师认真地为道德实践建立一个思想基础。该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受到两所学校的影响: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的道德教育办法和在课程设计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经验。工程学院向所有的新生介绍“荣辱观”(包括道义法规),并发给他们写有行业道德规范的卡片,使他们认识到这个职业对于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作为职业的一部分,工程学院的课程要求1500学时的与公司合作的经历,这使得教师们能够有机会把伦理道德作为很自然的一部分教给学生,方法是通过阅读职业规范和相关的道德讨论,通常用学生自己的案例。此外,学生们有机会加入服务项目,这就加强了他们做负责公民的意识,把这一意识和他们促进人类幸福的职责与职业道德准则联系起来。[84]

道德教育不是孤立抽象的科目,而是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相互结合的。道德教育不是教条,而是引发人的思考。道德教育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道德教育作用于思想,更体现在实践。可见,透过道德教育这个窗口,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知识和生活成为一体的教育实践,也可以看到学问中始终存在的人文关怀。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人的发展。对这两个目标的取舍不仅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教育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实践中会出现和理想目标偏离的情况:偏重知识和技术的教学而忽视知识和技术运用的道德伦理。与这个问题类似的是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关系。文化软实力并不是硬实力的陪衬和补充。相反,软实力并不依附于硬实力。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基础和母体,也是硬实力的原动力。这在个人和国家的危机时刻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危机时刻通常意味着外在世界的瓦解和崩溃。软实力作为精神力量不会随着外在世界土崩瓦解,反而会成为振兴的力量。虽然软实力难以量化和描述,但是在教育中重视包括伦理道德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内的各种精神的培育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艺术情操,等等。这些精神特质将共同汇聚成一个国家的精神底色,构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何传启,张凤。知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7]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

[8]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

[9]殷石龙。创新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张斌。技术知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16]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7]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U。S。R&DIn2013,WellAheadofthePaceofGDP。。nsf。gov。

[22]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