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创新的政策 > 四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调查研究(第1页)

四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调查研究(第1页)

四、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调查研究

开展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环节,是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优化研究资源配置、构建现代科研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新时期新阶段,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改进科研评价,对促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对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良好学术风气;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为推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推动学术管理创新,促进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引导高校科学研究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开展了有关完善高等学校学术评价机制的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现状,包括存在问题、主要做法等。

第二,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质量标准、分类评价标准,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

第三,如何统筹协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制度与人事分配、教学质量评估、学科点评审、学位论文、科研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

第四,如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学者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对待和引导学术中介机构的评价。

一年来,我们围绕关于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基本摸清了现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现状,认真分析了学术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开展的主要调研工作

1。实地考察

2011年初以来,我们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访谈和调研,深入了解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当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文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有针对性地对学术评价、学风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期间,我们召开学校领导、科研工作者、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充分听取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深入了解了长安大学、黑龙江省教育厅列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学术评价改革试点的进展情况。

2。问卷调查

我们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围绕“科研创新能力及评价”问题,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所高校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采用判断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科研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25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38份,有效回收率为87。8%。我们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判和分析。

3。参加科研评价论坛

2011年11月22日在苏州举办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以“改进科研评价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主题。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李卫红出席论坛并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改进科研评价为突破口,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顾海良(武汉大学原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朱自强(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卓君(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叶继元(南京大学教授)等同志分别从科研评价的前沿与目标、评价模式改革、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完善等角度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部分高校主管校领导、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单位社科(科研)处主要负责人、入选论文代表等260余人参加会议。我们和与会代表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以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二)高校学术评价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典型案例

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印发以来,“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各高校纷纷开展科研评价改革,探索建立鼓励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积累了改革经验。例如,倡导“代表作”评价制度,开展优秀成果“原创奖”评奖,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等等,都是评价改革取得的可贵成果;努力将评价的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将评价的质量导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评价的国际准则与民族特色有效对接,等等,都是在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高校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基本适合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实践证明,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显著增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高校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地位不可动摇。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这些年学术评价改革的有力推进是分不开的。

试举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1:清华大学文科科研评价强调质量优先,坚持高质量的评价导向。学校认为,质量是科研的生命线。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水准,即按照学术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流与需求进行研究;第二,世界影响,即着眼国际竞争和“走出去”的战略开展科研活动;第三,历史检验,即要求文科科研的成果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若干年以后仍然能够为学者所引用或者参考;第四,实践贡献,即能够有助于解决现实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实践证明,清华大学文科科研评价上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成功的。这些年,文科的科研经费、项目、成果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做法得到了校内外与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也鼓舞了大家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案例2:华东师范大学推出“思勉原创奖”,建立以重大学术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思勉原创奖”将人文学科的学术质量以“原创”作为衡量标准,希望以此作为这一领域“最重要学术贡献”的具体示范和标杆。获奖标准定义为:①应达到公认的研究高度,在本学科领域已经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②应达到公认的研究广度,在人文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跨学科影响力;③应达到公认的研究深度,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能够填补空白、载入史册。2011年获奖的四部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名品精品。四位作者是学术界公认的名家大家。这些作品在不同层面上推进了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在文史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成为原创性学术成果的标杆和示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案例3:深圳大学改进奖励办法,确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奖励体系。2007年,学校出台了《深圳大学科学研究奖励办法》,改变了以往按成果数量核发奖励的办法,淡化成果奖励“重数量、重发表级别”的取向,设立了学术创新奖、政府奖后奖、科研成果转化奖和专利发明奖,建立起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奖励体系。经过几年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注重质量、强调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科研导向,有效地调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影响分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术评价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分类不明确。许多高校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评价采用同一套量化标准,没有发展出各自相应的评价方式。

第二,评价过于强调表观的量化指标。许多高校往往以在SCI、EI、ISTP、SSCI、CSSCI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以及承担项目和研究经费的数量等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重表观形式轻实质评价,轻研究的质量和内在价值。

第三,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完善,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第四,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利于一些创新性项目的发展。

第五,评价过频过繁。一些高校还将短期内的量化评价指标简单地与科研人员的待遇、奖励等挂钩,这既不符合科研发展的规律,更给科研人员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不分析实际贡献、停留于以简单表观的数量指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以及功利化的引导,引发了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导致大量的“短平快”研究成果,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

当前,一些不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评价办法还在评价实践中有比较普遍的运用;注重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质量评价导向还没有得到广泛确立;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个人轻团队等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讲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门户之见等不良现象还客观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成为学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产生的严重危害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还远远不能很好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课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影响和制约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各种因素中,科研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组在全国50所高校进行的调查表明,38。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制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个体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评价导向”,32。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制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包括研究机构、课题组)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评价导向”,选择率均在同系列选项中位居前列。可以说,科研评价改革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第二,严重滞缓了科研管理的创新,特别是科研组织方式的改进。科研评价既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科研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使之成为科研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都需要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没有科研评价改革的及时跟进,科研管理创新就无法真正迈开实质性的步伐。例如,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建立跨学科、院系、学校、地区、部门的开放型研究机构,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必然要求科研评价能够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突破校园围墙、打破学科壁垒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协同创新、跨学科合作确立体制机制的保障。又如,健全以解决实际重大问题为导向、研究项目为纽带、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必然要求科研评价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项目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能够强化科研组织中的学术凝聚力和激发研究活力。

第三,严重污染了学术风气。良好的学风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命线。评价具有激励、引导、诊断功能,科学、公平的科研评价,有利于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而欠科学、欠公平的科研评价,会导致截然相反的效果。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术风气出现的问题,如重数量轻质量、浮躁浮夸,甚至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多半与评价机制不合理、不健全有关。通过改进科研评价,引导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让那些崇尚诚实劳动、信守学术规范、勇担社会责任的研究人员赢得更多尊重和褒扬,让那些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伪造篡改的不良行为受到更多限制和批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学风。

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科研评价已经成为高校学术界乃至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可以说,对于改进科研评价,学校管理部门有明确要求,学者学界有强烈呼声,社会公众有热切期待。前文提到的课题组针对“科研创新能力及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来自50所高校的2238份问卷中,“改进评价机制”以54。2%的被选择率高居“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最需着力的地方”各选项之首。所以说,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评价改革,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才能以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新的更好发展。

(四)改进高校学术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