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包括 > 四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调查研究(第2页)

四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调查研究(第2页)

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科研评价改革的方向和原则要求,是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出台,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学界强烈呼吁具有操作性的制度进一步出台。为此,课题组在上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紧抓制约评价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推进科研评价改革,要紧紧抓住制约评价改革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解决评什么、如何评、谁来评等问题,着重在评价导向、评价体系、评价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取得重点突破。

(1)牢固树立评价的质量导向

目前的科研评价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是量化评价的模式。无论是对学校、部门,还是对个人科研业绩的评价,基本上是对论文数、著作数、经费数、课题数、人员数、学科数等数量的要求,缺乏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质量指标,缺乏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评价标准。改革科研评价,根本是要确立质量导向,推动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为此,一要始终坚持科研评价质量第一的理念。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将质量导向贯穿于科研评价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把教师从简单数量导向的评价中解放出来。二要注重突出创新在评价标准中的核心地位。以服务国家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取向,严格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切实推进理论与实际结合。把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作为衡量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主要内容。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三要注意科学评价方式的建立健全。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引导研究人员潜心钻研、铸造精品,力戒过多过繁的评价;合理确定评价时限,使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充分尊重研究成果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破除学术合作的制度壁垒;确保学者在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中潜心研究,多出精品力作,抵制学术赝品和劣质品,抵制浮躁风气。

(2)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有多方面的原因。科研评价体系、评价办法严重滞后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当前改进科研评价,迫切要求建立完备的分类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为此,一要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对于人员、项目、机构、成果等不同的评价对象,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等不同的研究类型,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报告、普及读物等不同的研究成果形式的评价侧重点要有所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我们要选取符合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二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坚持服务国家的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研究成果要在思想理论上有所创新,传承文明上有所贡献,学科建设上有所推动。应用对策研究应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成果要在提升国民素质上有所作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上有所建树。三要合理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学术质量的评价最终依赖于时间和实践的评价和检验,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评价的复杂性。在进行评价时,要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坚持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相协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当前评价和长远评价相补充,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3)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

科研评价的改革,必须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准则,并做好与之相配合的制度安排。要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制度,使整个评价机制在内容构成上能够相互制约,在评价运转时能够规范通畅,确保整个评价过程都贯穿和体现诚信公正,确保学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此,一要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评价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反馈制度、申诉制度、举报制度和回溯评价制度,确保评价活动规范有序;健全以随机、回避、轮换为基本原则的专家遴选制度,推行匿名评审、署名评价,建立健全评价专家信誉制度、问责制度。二要完善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真正突出专家与同行在科研评价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从学术创新和贡献的角度,对学术活动及其成果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保障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注重发挥“小同行”的重要作用,积极稳妥地引入海外同行专家评价。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相应研究成果受益者参与的评价机制。三要推动评价活动更加简约高效。通过优化评价过程,改进评价方法,注重评价实效,切实减轻被评机构和人员的负担,把科研人员从烦琐的考评中解放出来。

2。大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统筹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推进科研评价改革,需要各地各高校加强领导,大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各项评价改革工作。

(1)切实加强对科研评价改革工作的领导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将改进评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采取切实举措,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各高校要根据《改进评价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使相关制度成龙配套、相互衔接,真正发挥作用。

(2)在积极开展评价改革试点基础上统筹推进各项评价改革

科研评价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统筹协调评价制度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科研体制的改革,使之互相支撑,互相借力,共同构筑良好的学术生态;积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将质量导向、分类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到学科评审、教学评估、学位授予、教师考评、职称评聘、机构评定、项目评审、成果评奖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改革试点,总结经验教训,早日取得成效,为整体推进高校科研评价改革提供学习样本,积累成功经验。

(3)改革科研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教育行政部门要改进科研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要以身作则,在各种类型的立项评审、评估检查、奖励表彰等活动过程中,努力实现所有评审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不断提高评审活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科研管理部门要改变“重项目申报、轻过程管理、轻成果评价”的偏向,推动研究项目高质量地完成。

3。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推进科研评价改革,需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学术中介机构的评价。

(1)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以及学会、协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研究和评价中的作用。积极发挥专业学会、协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组织专家开展评价理论和政策研究,加强同行专家数据库建设,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鼓励开展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

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社会评价手段。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守学术规范,鼓励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鼓励潜心研究,鼓励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驱除学术伪劣产品,努力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术环境。

(3)规范高校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管理

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4)注意培育民间学术评价机构

我们应探索建立科研中介评价机构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管理制度,维护评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引导评价机构规范运行、相互协作、健康发展。正确对待民间学术评价机构发布的各种排行榜,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简单化的排名,维护学术评价的严肃性。

总之,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评价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继承积累和探索创新的统一,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

[1]罗伯特·L。索尔所,M。金伯利·麦克林,奥托·H。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7版)[M]。邵志芳,李林,徐媛,高旭辰,何敏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吴本厦。我国建立学位制度的决策和立法过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4期。

[3]以上内容根据对吴本厦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4]印度媒体把“培养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贡献的情况称为“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挤奶的却是外国人。“奶牛现象”特指在本国接受了大学教育,但博士阶段在国外度过且留在国外的现象。

[5]JamesD。Adams,Jers。ReseargandProductivi-tyoftheAcademicLaborForewYork:DepartmentofEisselaerPolytestitute,2005。

[6]GnanarajChellaraj,KeithE。Maskus,AadityaMattoo。ThetributionofSkilledImmigratioionalGraduateStudentstoU。S。Innovation[D]。olicyReseargPaperSeries,No。3588,200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