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11“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和模式”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图3-44“博士生培养过程与模式”各维度的均值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均认同跨学科的合作在博士生培养中非常重要。另外,从图3-45可以看出,很多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博士生培养并没有对跨学科合作和研究给予很好的关注和实践。此外,博士生的团队合作很重要,而这也是目前博士生培养中较为欠缺的一环。
图3-45对“跨学科合作”维度的数据分析
(1)不同学科对博士生培养模式认同上的差异
博士生培养模式在不同学科间具有较大差异,这与学科特点有关。在对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法学专业在这一题项中的均值统计发现,学科间的差异确实存在。(见图3-46)理学和工学专业的博士生认为“参与科研项目对博士生研究能力的训练最重要”,同时也同意“应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社会人文学科领域,如文学、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的博士生则赞同“博士生应该强调对研究方法的训练”“课程学习对博士生训练很重要”以及“博士生不一定发表论文”。在这三个维度上,理工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的分歧最为明显,这显然与各自的学科特点有着重要的关系。
图3-46不同学科对题项的认同度
(2)候选人所在学校类型对培养模式的认同
候选人所在学校类型不同,对培养模式的认同也存在差异。从图3-47中可以看出,“985工程”高校的学生与“211工程”高校的学生在这一题项中的最大分歧来自对“博士生是否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一维度上,前者明显更倾向于发表论文,而后者则不这么认同;另一个较有分歧的观点集中于“课程学习在博士生训练”中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的训练”上,前者认为课程学习没有那么重要,而后者则认为课程学习很重要。
图3-47候选人所在学校类型对培养模式的认同
这一分歧与学校自身的定位有关。“985工程”高校一般为研究型大学,非常强调对博士生的研究训练并重视学生的研究水平,而“211工程”高校对博士生的“研究”使命的认同并不强烈。
7。对目前学术环境的题项分析
学术环境被认为是当前博士生培养中的重要制约瓶颈之一。通过STATA12。0筛除缺失信息后,共获得观测个数1425个。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博士生赞同“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压力远大于研究本身带来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回答与前面所分析的“博士生应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高度认同相对立,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象。依次分别为“学术功利性影响了学术创新”以及“社会用人制度影响了博士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见表3-112和图3-48)
表3-112“学术环境”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图3-48对学术环境相关选项的信息分析
与前面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仅有27。9%的被试认为(选择“5”分、“6”分和“7”分)“我国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博士生的训练和培养”,也就是说,大多数博士生普遍反映当前我国的学术环境不理想。研究者对选择1~7分的频次进行了百分比统计,选择“3”分的比例最高,为23。2%,选择“7”分的比例最低,为5。7%。具体信息参见表3-113和图3-49。
表3-113被试对“我国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博士生的训练和培养”回答的信息统计
图3-49被试对“我国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博士生的训练和培养”回答的信息统计
针对这一题项,本研究还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高校类型以及国际交流经历在这一题项中的认同差异。
(1)不同高校类型的博士生对学术环境的认识
将“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分别进行统计后发现,两个群体对这一题项的认同存在差异。“985工程”高校的学生在“发表论文的压力”维度上的均值小于“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这意味着前者在这方面感受的压力要小一些。但是,前者对社会用人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等其他维度的容忍度显然低于后者。(见图3-50)
(2)有无国际交流经历的博士生对学术环境的认识
围绕“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压力远大于研究本身带来的压力”这一问题,两个群体间的认同度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有国际交流经验的博士生感受到的压力要小于尚无国际交流经历的群体,这与博士生所在学校类型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有国际交流经历的博士生均来自“985工程”高校,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分析结果吻合。(见图3-51)此外,有国际交流经验的人对“社会用人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度更低。
图3-51有无国际交流经历的博士生对学术环境的认识
8。博士生的压力来源
博士生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活动。博士生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学习、工作,甚至婚恋。通过STATA12。0筛除缺失数据后,共获得1430个观测个数。从表3-114中可以看出,在问及博士生的“压力来源”时,大多数被试认为自己的压力主要来自“科研进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压力来源于毕业时能否获得“博士学位”和未来获得满意职位,位居其后的分别为较差的经济状况、家庭期待和社会期待。而在问及压力是否来源于婚恋时,这一题项的得分是:平均数3。26分、中位数3分、众数1分,这表明大部分被试不认同“婚恋”是博士生的主要压力。最后,在“赡养家庭”维度上,多数被试均认为这不构成什么压力,这与多数受访者是未婚有关系。
表3-114“博士生的压力来源”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图3-52“博士生的压力来源”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比例分布
此外,不同群体博士生的压力来源也不尽相同。下面将对性别、婚姻状况以及研究领域分布在这一题项中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
(1)性别差异与压力来源
从图3-53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受访者的压力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对男性而言,“科研进展”“最终能否获得博士学位”以及“未来能否获得满意的职位”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三种压力来源,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有关。位居其后的分别为“较差的经济状况”“家庭期待”“社会期待”“赡养家庭”以及“婚恋”。对女性而言,最大的压力来源是“科研进展”,其次为“最终能否获得博士学位”以及“未来能否获得满意的职位”。相对而言,女性在“经济状况”“赡养家庭”“家庭期待”和“婚恋”方面的压力均低于男性。但在社会期待方面,压力明显要大于男性,她们更关注社会认同。
图3-53性别差异与压力来源
(2)婚姻状况与压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