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包括 > 第三章 我国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的现状调查(第4页)

第三章 我国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的现状调查(第4页)

表3-1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F值)

不同年级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冒险性上,一年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二、三、四年级大学生;二年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大学生;三、四年级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图3-6。

其次,在想象性上,一年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四年级大学生;二年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图3-7。

最后,在总分上,一、二年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大学生;其他年级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图3-8。

图3-6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冒险性上的得分情况

图3-7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想象性上的得分情况

图3-8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总分上的得分情况

(3)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上的得分情况

我们对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上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12。

表3-12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威廉斯创造力倾向得分情况

对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科的主效应显著(wilk'sΛ=2。195,p<0。01),说明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创造倾向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好奇性和挑战性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差异具体表现见图3-9。

首先,在好奇性上,工学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学类和人文类大学生;经管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人文类大学生;其他学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其次,在挑战性上,工学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学类和社科类大学生;其他学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图3-9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得分情况

(四)讨论

1。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不仅可以丰富创造力的理论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的研究方面,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结果。例如,有研究认为,女生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方面优于男生,而男生在思维的新颖性方面则比女生要好。杨治良(2006)等人的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上有显著的差异,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而罗晓路(2006)的研究结果则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创造性思维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上得分较高,这表明大学生具有产生新颖、奇特观念的能力。因为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潜能。依据本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得分并不是很高。而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看,流畅性反映的是速度,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变通性反映的是灵活性,是开阔思路、随机应变的能力。没有流畅和变通,固然难以展开创造性思维;仅有流畅和变通,也不见得就是创造性思维,因为,他们的思维产品不一定就具有新颖、独特的性质。只有独创性,才是创造力思维的本质品质。因此,虽然在得分上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并没有独创性高,但是大学生具有创造力思维的本质品质。一言以蔽之,大学生具有创造力思维的核心品质,具有较强的创造潜能。

心理学家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发现,在不同领域,高创造者的人格特征不尽相同(周治金,2006)。科学家的典型人格特征有:易接受外部信息、思维灵活、动机强、有抱负、有成就取向、敌意、自大、自信、自治、内向、独立等。社会科学家的典型人格特征有:与现实关系和谐、能有效观察现实、接纳自己、以问题为中心、自然流露、超然物外、有保持不受打扰的需要、自立自主、不受文化与环境的影响、具有救人济世的社会兴趣、不断体验到新鲜滋味等。创造性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兴趣广泛、好奇、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情感丰富、一丝不苟、喜欢提问、不随大流等。

对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还发现,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东西方对创造性人格的看法不尽相同。美国学者斯顿伯格(S。S。Sternberg,1991、2002)等人发现,西方人所认同的高创造者人格包括:对模糊的容忍、愿意克服障碍、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行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有适度的冒险精神、期望被人认可、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戴维斯(Davis,1992)发现,高创造者的人格特征包括对自己创造性的确认,具有独创性、独立性、好奇心、幽默感,好冒险,有审美情趣,对复杂和新颖的事物感兴趣,坦率,强调个人隐私,有敏锐的知觉意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杨治良,2001;蔡华俭,2001)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对高创造者特征的内隐观点与西方人基本一致,但是,中国人不重视幽默感与审美感,却非常重视道德品质和勤勉。研究还表明(RudowiczE,YueX,2000),中国大学生最看重政治名人,其次是科技界名人,最后才是艺术家和音乐家。

本研究在创造性人格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表现突出的是挑战性。这说明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勇于面对挑战的心理准备,这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在想象性上的得分较低,这说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想象力。而想象和创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林崇德(2004)指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思维加想象,通过想象,加以构思,才能解决别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奥斯本在他的著作《应用想象》中,自始至终都将“创造力”和“想象”两个术语当作同义词使用。因此,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是学校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我国大学生在创造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但在思路上还不是很开阔,缺少随机应变和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另外,大学生缺少想象力,而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对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加以培训。

2。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趋势。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教育理念。根据创造力的含义我们知道,创造力不总是属于某些“精英”人物的,人人皆可创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人人都具有创造力的教育理念。大量事实也表明,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并且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Davis,1983;Taylor,1988;Renzulli,1993)。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这样大学生才会有信心,有创造的热情和兴趣,才会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训练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特别是发散思维。已有研究表明,同各种能力的研究相比较,作为创造力构成成分的发散思维能力,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最小(李孝忠,2000)。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教学,加重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发现法、范例法等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思维,从而培养创造力。

再次,创造良好氛围,培养创造人格。已有的研究表明,创造性人格的养成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Barro,1999;罗晓路,2006;王叔延,2008)。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格主要包括对学生兴趣、自信心、自主性、敢于探索、敢于表达、坚持不懈等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自己独特的想法;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罗杰斯认为,那种敌视偏离,对个体承认与接纳总是以绝对顺从为条件的环境会让有创造性的个体感到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因而,也就窒息了个体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冒险,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愉悦中体验创造的乐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恒心与毅力,创造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阻力,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成功。

最后,开设“创造学”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发达国家一直注重在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训练,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美国在教育中一直很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在高等教育中,美国最早开设“创造力开发与训练课程”;日本从幼儿教育阶段便开始进行创造教育,并把提高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高校开设“创造学”“创造力开发”等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实践也证明,“创造力”课程不仅开启了大学生创造心理的大门,实现了他们参与创造的向往与追求,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还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