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25]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26]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27]孙旭东,李成刚。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28]胡建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以MIT为主案例[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9]丁妍。日本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以东京工业大学的课程改革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30]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31]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
[32]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3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34]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
[35]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
[36]沈东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1期。
[37]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
[38]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39]韦秉兴,冯键玲,廖丽珍。日本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主要做法[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0]刘忠,张维明,张勇。英国高等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第4期。
[41]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42]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43]苏玉霞。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习明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4]胡建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以MIT为主案例[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5]孙旭东,李成刚。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46]孙旭东,李成刚。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47]马力。浅谈日本大学的创新教育[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48]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49]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50]雷环,王孙禺,钟周。创新型高水平工程人才的培养——英国工程博士培养的创新与矛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12期。
[51]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第5期;乔继红,乔宇静。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海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热带农业工程,2009年第2期。
[52]印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J]。安徽科技,2001年第10期。
[53]张喜梅,薛焱华,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