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有哪些 > 三博士教育创新力的影响因素研究02(第2页)

三博士教育创新力的影响因素研究02(第2页)

对于提及导师的“学术素养”“责任感”“博士生与导师科研项目”等较为敏感的话题时,多数被试选择偏向于“不确定”的中立性答案。(见图3-66)

表3-118“对导师的满意度”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续表

图3-66导师与学生指导关系现状

鉴于不同属性群体可能对导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认同有差异,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从图3-67中可以看出,“985工程”高校的博士生普遍认为导师将太多时间用于事务性工作,自己参与了太多导师的课题研究而相对忽略了兴趣导向的研究工作。这一群体对导师的学术素养要求更高,也对将自己作为研究“雇员”的现象表示担忧。总体上看,“985工程”高校的学生对导师的要求和苛责更多,而“211工程”高校的学生在“导师更关注博士生完成科研项目而非潜心于学术研究”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前者。

图3-67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对指导关系的认同

研究领域不同,对导师的要求水平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选择了理学、工学、教育学和法学专业在这一题项上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从图3-68可以看出,工学和理学领域的博士生在“很多导师将太多时间用于事务性或与学术无关的事务”“博士生疲于应付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更关注博士生是否完成科研项目”等问题上的感受更加明显。而教育学和法学专业的博士生尽管更加认同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作用,但对导师的要求要明显低于工学和理学专业的学生。

图3-68不同学科对指导关系的态度

12。导师的指导频率

鉴于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导师的指导频率可以看作是建立良好指导关系的重要指标。在这一问题中,共获得有效观测个数1327个。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博士生都能够定期与导师会面并沟通研究和学习情况。不过平均每月才会与导师见面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关于“导师指导的频率”的问题,从“平均数”的得分上来看,被试的选择基本比较分散,即找导师沟通及沟通的频率因人而异,没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从“众数”来看,多数博士生“每周”都有机会与导师见面并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的博士生与导师的沟通频率较为理想。具体信息参见表3-119和图3-69。

表3-119“导师的指导频率”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图3-69博士生与导师会面的频率

(1)指导频率在学校层次间的差异

从学校层次来看,在指导频率方面高校间的差异较为明显。“985工程”高校的学生每周可以见到导师的比例明显高于“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侧面说明“985工程”高校的导师在学术指导方面要求更高。(参见图3-70)

图3-70指导频率在学校层次间的差异

(2)指导频率在不同年级博士生间的差异

从图3-71可以看出,一年级博士生每周可以见到导师的频率要高于其他年级,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生在第一年有课程学习的要求,而三年级博士生由于实习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见到导师的频率明显要低于其他年级的博士生。

图3-71指导频率在不同年级博士生间的差异

(3)指导频率在全职与在职博士生中的差异

从图3-72可以看出,全职博士生每周见到导师的比例明显高于在职博士生,而在职博士生每月才能见到导师的比例更高。这一分析结果对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进很有价值。是让博士生全身心投入科研还是允许他们兼职或在职,是博士生培养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3-72指导频率在全职与在职博士生中的差异

(4)沟通对象的选择

当询问被试“遇到学习困难首先会向谁求助”这一问题时,多数博士生都选择了“与高年级学生进行沟通”,其次是自己的导师,而求助同领域其他教师的比例较低。(见图3-73)这一分析结果说明,建立良好的科研团队对博士生的培养非常重要,博士生的科研工作更需要合作而非单独工作。

图3-73遇到困难时的首要求助对象

13。导师选择的标准

导师对学生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如何选择导师成为进入博士项目的第一步。在这一题项中,共获得有效观测个数1327个。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博士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主要基于导师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望”“研究方向”以及“对学生认真指导的良好口碑”。而多数学生的回答同时也显示,他们选择导师并不主要考虑导师的“社会影响力”“与导师的熟悉程度”以及“是否好找工作”,尤其是“导师的行政职务”等因素。以上回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的博士生在选择导师时更看重“学术”因素,而非“行政”因素。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重叠,对这一问题回答的真实性有待深入研究。具体信息参见表3-120和图3-74。

表3-120“选择导师的标准”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图3-74博士生选择导师的标准

(1)不同性别在导师选择标准上的差异

在选择导师的标准上,不同性别的博士生可能关注的导师特质不尽相同。从图3-75可以看出,女性在“行政职务”“熟悉程度”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几个维度上的认同度高于男性,这或许可以说明女性在选择博士生导师时更加“务实”。当然,这也可能与女性博士生在职场上的不利局面有关。

图3-75不同性别在导师选择标准上的差异

(2)不同高校类型在导师选择标准上的差异

从图3-76显示的统计结果看,在一些关键的特质上,两类高校学生的选择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211工程”高校学生相对于“985工程”高校的学生而言,对导师的“行政职务”“熟悉程度”“社会影响力”以及“易于找工作”等较为“现实”的问题显然考虑更多。

图3-76不同高校类型在导师选择标准上的差异

14。博士生的资助问题和科研条件

从对前述问题的统计分析发现,博士生的资助制度仍然是博士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在这一题项中,我们共获得有效观测个数1407个。在对“博士生的资助问题”子维度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博士生普遍认为“国家对博士教育的投入水平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认同当前的“博士资助水平低”。这也决定了被试在题项5的回答上普遍反对“经济状况对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影响不大”的说法。综合观之,“博士生的资助问题”已对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信息参见表3-121和图3-7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