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同时,还能让孩子发现自我,提高其创新精神,这远比让其学个特长重要得多。据一项研究表明,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只能起到30%的作用,而兴趣、爱好、性格、意志、心理素质、体格等非智力因素却能起到70%的作用。
幼儿的玩耍是自发的。多数情况下,他们玩耍不是在父母或其他人告诉、指示后开始的,而是自己主动开始的。玩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受父母的约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样才玩得专心,玩得有趣。如果他们想玩的东西,大人偏不给玩,而让他们玩大人给的东西,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没有兴趣。因此,作为父母,最好是为孩子提供玩耍的机会和条件,而不要过多地去限制和要求玩什么内容。只有让他们自主地进行玩耍,才能较大限度地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
从不同年龄儿童玩耍的特点来看,玩耍与智力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其玩耍给予正确的指导。
2。帮孩子充实玩耍内容
各年龄段孩子玩耍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1岁以内的婴儿,喜欢一些有明显色彩、会产生音响、有光亮的玩具,这些有利于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1~2岁的孩子,喜欢推拉小车、玩皮球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走路能力的发展,而且对锻炼肌肉及关节的协调性有很大作用。喜欢玩积木、看图片、翻画册等,说明思维能力有所发展。
2~3岁的孩子,开始会做模拟游戏,这是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所要玩的玩具的种类、玩的内容逐渐增加。由于想象力的丰富,这时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玩具,如布娃娃、动物、玩具汽车、玩具手枪等,他们都很喜欢玩。
3岁以后,随着肢体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开始喜欢活动量较大的游戏,如骑三轮车、**秋千、滑滑梯、踢皮球等。至于看画册、看电视、看电影及听童话故事,则要到四五岁才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游戏内容的源泉。要使孩子玩得开心,玩的内容就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生活。为了充实游戏内容,家长首先要组织丰富、有趣的家庭生活,如扩大家庭谈话内容,带领孩子访友、参观、散步,在家中进行“生日祝贺”“节日庆祝”等活动。孩子见闻多了,开展各种游戏就有了认知的基础。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的生命阶段性状态,如同植物开花、毛毛虫变蝴蝶一样,自然规律不可更改,对生命的自然状态必须给予尊重,任何人都不具有占有和取缔它的权利。玩耍,是享受生命的重要内容,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把孩子带到世间都是让他来享受生命的,而不是让他来受虐、遭罪的;玩耍,是人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孩子未来知识结构立体化以及情操、人格健全的原始基础,绝对不能忽视,更不能省略。
孩子千差万别,但是快乐是共同的渴求,喜欢游戏、玩耍是一致的爱好。因此,给孩子玩耍的时间,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是一条适合任何家庭和孩子的教育理念。
小牛漫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文化的积淀,文学素养的提升;行万里路,经历,体验,见识,提升处理事务的能力。
·玩是“天性”。我们都知道不可“逆天而行”,天性,也就是规律,是儿童成长的规律,违背规律办事,就可能因噎废食,拔苗助长。
·玩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它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IQ、EQ都高的人,玩得也有水平,相反的,好好地玩,投入地玩,经常地玩,也能提升人的IQ、EQ。
·当然,凡事都有度,不能不及,更不可过量。
《什么是好学校》柴纯青
原文摘记:
利益主体不同,对学校的期待就不同,对“什么是好学校”的判断就更不同。
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教育决策者,应该跳出利益主体的思路,换到人本主义的立场上来,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学校如何让我们的后代实现最好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何谓“好学校”就有了答案。
在学校眼中,台子比孩子的自尊更重要。
例如,关于两篇作文,有老师指出存在问题:一篇老师说是“因为没有教育意义”;第二篇又因为“结尾没有昂扬起来”,后来修改成“看见了小草根部的绿色”,并“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才“达标”了。
这样的故事等于在告诉孩子,舞台是有限的,答案是不能超出书本的,作文是不能幻想的,文章结尾必须是向上的。这样的故事重复几年,孩子就只会在框框内思考。
国家要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现实中,这个女孩所经历的,许多孩子可能都经历过,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或看到类似的故事。孩子们在这样被设限的教育环境里,被切割了各种“可能性”,人犹少,心先老。
这几个故事令人不得不感叹:“为什么学校总想让孩子变得跟我们一样‘苍老’?”
上学就是为了“充分理解自己,并建立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这种连接需要学校做一些基本的工作:通过学校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变得比我们更有良善的品质,比我们更自信、更聪明、更优雅、更文明,有更加温暖的情怀,更有创造力,更有责任感。好学校的标准要从技术主义回到人本主义,我们的教育哲学也要回归到儿童立场上来。
因此,我想,一所好学校至少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它是安全的,包括身体的安全和心理的安全。在这个学校里,学生可以自由地舒展身心,在这里探索一下,在那里“好奇”一下,不受“非儿童”的约束、训斥和心理威胁。
第二,它让儿童处于生命自在的状态。这种自在,就是能够用自由的心智,单纯地去看待生命和事物。克里希那穆提说:“用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给孩子更多的生命空间,不去设计那个总是让试图超出的孩子撞头的“门框”。
第三,它能回应儿童的想象、好奇和探究。好学校要做的,就是顺应儿童的这些天性,并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以满足他们的生命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过去,有些高中学校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专门支持时,我们都曾被感动,其实,这是好学校本应做到的“回应”,而且,这种“回应”应更早,更恰当,并面向更多的学生。
第四,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的厚度。学生若只能困守在四方的教室里,满脑满眼只有书本和作业,每天都被分数、考试、排名及各种纪律所约束,他就已经脱离了给他生命提供基本滋养的土壤,这个土壤是朋友,是社区,是邻居,是大自然,是跟路上的人打个招呼,是能够欣赏小河的静美,也能够感受树间习习的微风。
拥有这些特征的学校,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学校。
小牛漫记:
习作的真正意义、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手写我心;我文传我意;我笔表我情。
手写内心,是什么就写什么,没必要矫情造作。
我们的国家非常需要这种能够讲真话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