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汉代还有一个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故事说董永是一个孝子,因家境贫寒无钱葬父而决定卖身葬父。七仙女下界游玩时看到了他,感动于他的善良淳朴,于是找到老槐树做媒人,嫁给了董永。婚后两人一起到财主家,七仙女和财主打赌,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织出数百匹布,如果能够织成,董永就可以提前解除劳役而得到自由。仙女就是仙女,果然成功做到,于是两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过起田园生活来。不过,王母娘娘找到了七仙女,把她强行召回天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此结束。
这两个故事一看就很相似,颇像有抄袭嫌疑,董永的性格在故事的描写中憨厚老实,颇有点像牛郎,而七仙女拿手的工作也是织布——就算古代女子工作范围比较狭窄,好歹也有什么养蚕、绣花等其他可以做的,为什么她就只知道织布呢?两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都说是天帝的女儿,我怀疑也许她就是织女,当然也许是另一个女儿,不过,抄袭不抄袭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故事中反映出来的是什么?
从不同角度看能看到不同的东西,比如,从董永为什么有幸被选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对孝子的重视。这和宋代不同,宋代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是重视科举,汉代是“孝子能得颜如玉”是重视孝道(宋代一个人要当官,需要科举考试,需要读书;汉代要当官,需要被推举,而一个人是不是孝顺是最主要的条件)。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一些东西,那么,在男女之间的性与情的关系上,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我们看到的是,在范杞梁、孟姜女分离之后,这里有了一个小小的回归,牛郎和织女至少在每年能有一天在一起了。董永、七仙女的故事没有这样的探亲假,但是,他们能在一起这一段时间,本身就是一次探亲假。
我们看到这个故事是一个回归的故事,被奴役的人努力争取之下,也能够得到夫妻团聚的机会,一年能够有一天幸福的生活,或者说在完成了织布劳动又没有被天庭召回之前能有短暂的夫妻团聚在家的生活。这说明不论外界环境如何,生命都还是在努力争取他自己所要的,即使在压抑男女正常性情的时代,他们也可以找到一个空隙,让幸福偷欢。
我们看到的两个故事中,男性都是凡人,而女性是天帝之女——虽然名字变来变去,但是实质上,织女、七仙女就是远古的瑶姬,就是中国的爱神。仙女象征着理想世界,凡人象征着现实世界。汉代的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像牛一样勤劳,但是并没有幸福,也没有机会去和精神世界和灵魂在一起,于是,仙女来了或者说灵魂来了,她从天而降,给凡间男人带来了幸福和美好。因此这个故事是救赎的故事,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被专制压迫后,我们所向往的精神世界还是会偶尔从天而降,让我们记得天庭的生活——在瑶姬的时代,也许我们天天都是七夕。实际生活中的中国男性,因为是出外工作的,和社会联系更多的,因而会更多受到社会的影响,随着整个中国社会从秦一统天下后越来越庸俗化,男人也越来越世俗,而真正能起到救赎作用的,也的确应该是女人,那还没有忘记天庭生活的织女或七仙女,她们才能救赎世俗中的人。
还有,这两个故事中都有做工和生活的冲突。在最早的牛郎织女故事中,天帝一怒而召回织女,是因为她出嫁后停止了织布劳动。而后面的董永七仙女的故事中,主人公必须要完成不可思议的工作量,才可能被允许夫妻双双把家还。劳动并非不美好,但是被压迫、被强制、被剥削的劳动,过量的劳动是不美好的。
汉代,像牛一样做苦工的男人,在女性的救赎下,有一些空隙可以去活出自己的生命。女性,是男性的救赎者。
错过: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
梁祝的故事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为防个别读者不知道,简单说说基本情节。
据说祝英台喜欢读书,古代女性不能抛头露面,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男女生混合的学校;古人认为女人不必读书,因此也没有女子学校;那时所有的学校都是男校。祝英台只好女扮男装去读书。
不知道她是怎么解决住宿、如厕、洗澡等种种问题的,总之她居然掩饰得很好,以至于没有人知道她是女人。她也就有了一个暗恋的对象——梁山伯。
转眼到了毕业的时候,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祝英台依依不舍,于是试图用暗示方法,让梁山伯知道自己对他有情,甚至暗示自己是女性。但是,梁山伯表现得好像很麻木——我想梁山伯也许会感觉祝英台对自己的态度有点不对劲,但是显然梁山伯没有断背倾向(我们中国叫作断袖倾向),所以只好装傻。
梁祝化蝶
祝英台无奈回家后,被许配给马家。梁山伯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么好的机会,有美女倒追,自己居然没有接应,真是悔之莫及。伤心之下,一病身亡——要说心理素质还是脆弱了点儿。祝英台到了梁山伯墓前,痛苦自杀,两人化为蝴蝶,在另一个世界去比翼双飞去了。
梁祝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从瑶姬、孟姜女、织女和七仙女这类天帝的女儿或神奇出生的神人变成了凡人,虽然美丽毕竟是凡人而已。
男女主人公不再是瑶姬时期的欢乐伴侣,也不再是后来范杞梁孟姜女、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这样的夫妻,而变成了未能成婚的相思者。
做一个心理分析的话,女主人公从天仙变为凡人,象征着中国人的男女之情渐渐世俗化。瑶姬那种感应天地的神女之爱没有了,梁祝时期(梁祝故事传播开大概是唐朝前后)的**没有了那种神秘感;牛郎见到织女那种见到仙女一样的感觉也没有了,爱情迸发时我们才会把恋人看作仙女,梁祝时期的**中的爱情也没有了;梁山伯在祝英台身上没有看到那种超现实的精神,没有看到她的灵魂,因为祝英台只是用一个不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存在,于是他们错过了。
错过,象征的是不认识,也就是说,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不知道什么是精神世界了。范杞梁是认识孟姜女的,也就是说范杞梁知道什么是爱情,知道什么是精神生活,范杞梁失去孟姜女,是因为被暴力所迫;牛郎认识织女,牛郎失去织女,是因为天条;而梁山伯失去祝英台,是因为他不认识她,也因为祝英台的家人贪图富贵,把她嫁给了一个更富的人。
秦有暴力,人们在暴力下会失去爱情,但是他们心里是不甘心、不服气的;汉代有“天条”,也就是专制者不仅仅有暴力,也有了把他们的专制解释成“天条或天规”的精神控制,人们心里虽然难过但是对天条是从心里要服从的;而更晚的时代,梁祝的时代,人们已经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了,不知道爱情了,也就不懂得珍惜那精神性的男女之爱,因此**和婚姻都可以服从于利益了——可怜的中国人的**和爱情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堕落。
摆脱和纠缠:白娘子和许宣
白娘子和许宣(有的版本叫作许仙,但是许仙并非仙人,冒名而已)的故事发生在宋代,流传在明代,也是一样家喻户晓:千年蛇精白娘子爱上了许宣,为了能和他相伴百年,她先是通过借雨伞创造见面机会,再通过色诱手段让许宣对她产生欲望,然后招赘许宣到自己家里做了夫妻。
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白娘子用法术把当官的家里的财物弄到自己家,涉嫌盗窃,许宣受到了连累,愤而决定离婚;许宣的老板试图性骚扰白娘子未遂,于是报复白娘子,找来驱蛇者对付白娘子,许宣并未为妻子出头;和尚法海要镇压白娘子,和许宣合谋对付白娘子,许宣也就服从了法海。一开始故事中的许宣对待妻子是没有多少恩义的,当他知道妻子是蛇妖之后,只不过是要一心一意摆脱她。
当然后来人们所讲的故事有所变化,白娘子涉嫌盗窃的事情没有人提了,许宣也不再那样绝情地对待妻子了,这是后话。
白蛇传
我们看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每况愈下,这一次不仅不是天帝女儿,不是天仙,连人都不是了,而成了蛇妖。而男主人公也不是爱恋不舍,而是先是对对方无知,知道了之后则是试图尽快摆脱。
从男女之情的角度,这意味着中国人的男女之情已经不是那如同天人一样的纯洁之爱,而是蛇妖一样的动物性了。心理学看来,蛇有性欲的象征意义,因此,白娘子可以说更多是性象征而已,比之于瑶姬是天上地下了。而许宣则更有不如,他不求成佛却跟着和尚,实际上只是象征着性无能或者性恐惧而已。性无能者人生中也无能,无能所以怕被连累,盗窃案被审案的时候就供出妻子;妻子被性骚扰也不敢出头;唯一敢做的事情是对付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