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当官的
中国历史上,“官儿”或者说“当官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专制社会,官僚阶级是影响力最大的阶层。他们的心理,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状态。
官员的社会位置,是在一个中间的层级。从整体上,官员是皇帝和百姓之间的中间层级。具体某一个官员来说,他的下面是更低级的官员或者百姓,上面是更高级的官员或者皇帝。因为官员的心理,无非是“对上”的心理和“对下”的心理。而和官员有关的那些人的心理,也可以归类为上级对官员的心理,和下层人员对官员的心理。
这里简单地对官员自己的心理,以及人们对官员的心理,做一个心理历史的分析,更具体的,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更进一步仔细分析。
秦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整体上,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那就是“儒法相表里”;这个儒法相表里,其表面主要是儒家,而里面实际上以法家为主。
多数官员在做官之前,学习的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儒家对于人的基本期望,是希望人人都充满爱心,乐于助人,有责任心。因此,儒家对官员的期望,是对上面的君主,如同孩子对父母一样敬重,这称为“事君如事父”;对下面的百姓,如父母对孩子一样慈爱,这叫作“为民父母官”。
但是当这些人学有所成,进入了官僚体系后,他们会发现实际上官僚体系中的人,做事并不是这个原则。而是以利益原则为主导,对上面要“逢迎谄媚”,因此古代有一个说法,说这些人是以“妾妇之道”对待上司或皇帝。对下面,可以欺压剥削,自己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对百姓,他们绝不像父母,顶多像一个“白雪公主故事中的后妈”。
官员们的人生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心理冲突。他们年轻的时候学习到了一种价值观,但是他们却发现人生中通用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便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心理矛盾。
不同官员的种种不同表现,无非是这个心理冲突的不同的解决方式。
海瑞
有些人通过学习儒家经典,真正地认同了儒家精神。这种人进入官场后,会感到极度不适应。他们看到在官场中,实际上的那种自私、贪婪、无耻,会感觉是对精神的极端的亵渎。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极为愤怒的基本心理状态。他们会奋斗,想改变这个世界,至少他们会努力不同流合污。但是,现实极端难于改变,所以他们的奋斗几乎永远不可能成功,即使想不同流合污也会非常困难。这些人就是所谓“清官”。
所以我们会发现清官常常会显得性格并不友好,他们常常是很容易愤怒的。他们刚直,但是让人难受。历史上很出名的那些清官,比如海瑞,大多火气很大。海瑞火气上来了,连皇帝都骂。当然骂的还算文雅“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意思大略是,我们全天下的人,早就不稀罕你这个皇帝了)。
因此,这些清官很难在官场长期存在。官僚体系受不了他。古代经常出现清官被害的故事,并非偶然。
更麻烦的是,其实他们对皇帝也会很不满,但是儒家的教育会不允许对皇帝不尊重。这个矛盾他们自己心里更难解决。王阳明好不容易抓住了造反的宁王,但皇帝说,你把他放了吧。我要自己抓他过过瘾。王阳明心里可能会想“你当是过家家啊,打仗要死人的”。但是他又不能对抗指责皇帝,这个憋着很难受。王阳明修为高,还能化解一下,一般的清官化解不了,只好把这口气发到贪官身上,对贪官发火去。贪官也觉得冤枉阿,“我是坏人不假,但你的愤怒也过量了啊”,于是贪官更生气,清官更成了贪官们的众矢之的。
王阳明
皇帝对清官还是比较接受的,这些人至少比较真诚,比较负责任,但是,从感情上说,皇帝也往往很受不了这些“充满愤怒”的人,因为清官没有短处在别人手里,理直气壮。他们虽然意识中尽量压抑对皇帝的愤怒,但是有时也难免对皇帝发泄出来一些,这让习惯于被大臣哄着的皇帝来说,也是挺不舒服的。李世民是少见的好皇帝,也曾经在下朝后,气鼓鼓地和老婆说,“我真想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当然,他是一个有理智的皇帝,所以不会真的这样做。但是那些心理不够成熟的皇帝,很多人就真这样干了。
倒霉的清官,也许就被皇帝或同僚们给害死了。冷静一点儿的清官,就往往决定退出官场“老子不和你们玩了”。因此,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隐士群体。陶渊明就是这些人的一个代表。不论是场内的清官,还是场外的隐士,他们人性上都有一个相对偏高的要求,不太能接受人的那种世俗的、趋利避害自我中心的一面,因此,他们很难适应现实的人所构成的世界。
清官对百姓,还真的是如同父母对子女一样,有不少关心的。所以百姓也都很喜欢清官,喜欢的方式也很像子女对待父母的方式。他们会像小孩子把父母理想化一样,把清官高度理想化。小孩子幻想父母几乎什么都能干,中国百姓对清官也会有这样的幻想。他们幻想清官可以“明察秋毫”,几乎什么都知道。他们不能想象一个清官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中国人幻想中的一个典范清官“包青天”,就是无比明察秋毫的人,他甚至有能力到地府去做调查,所以任何坏人不论多么狡猾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传说中他有“阴阳眼”)。而且他是一个永恒公正的人,绝不会有任何私心杂念。更有趣的是,他被皇帝给予了不受限制的权利,他的铡刀有权铡任何地位的犯罪者。因为他无限的公正和无限的智慧,所以他不会冤枉任何一个人。
这在心理学中,叫作全能幻想。儿童对父母有这种幻想是正常的,小孩经常很奇怪,为什么我说一个假话,爸爸妈妈都能揭穿,他觉得父母好像有无限的智慧。但是成年人对一个人有这种全能幻想并不正常——简单说,社会如果不利于人的心理成熟,百姓就容易有这种对清官的幻想。
另一种官员是贪官污吏。他们是一些现实主义的人,很早就看明白了情况,知道儒家那些仁义道德只不过是个幌子。实际上官场就是法家那种争权夺利的“丛林社会”。他们接受人的趋利避害的动物性一面,接受“人本质上就是动物”这种类似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但是他们失去了人不同于动物的、更高贵的精神的一面。
他们看清了潜规则,知道基本的形势。说到底是权力,权力的分配是一个金字塔形状,最上面有极少数一个或几个人有最大的,几乎不被限制的权力。各级官员通过上级的授权,分享这个权利,并为这个上级服务。下层的人几乎没有权力,任人宰割。因此,为了活得舒服,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尽可能爬升到更高的地位,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权力,千万不能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位。
他们不爱上级不爱皇帝,绝对不爱。因为他们很清楚皇帝和上级也并不爱自己,他们只不过是利用自己。这就是法家始祖之一韩非子所说的“君臣一日百战”,本质上君臣要不断地斗心眼,从而为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中国电视剧中,会有无穷无尽的“宫斗剧”,实际上就是这种中国社会的心理现实在艺术中的反映。
但皇帝或自己的上司垄断了全部的权力,这个“斗”不是平等的、公正的斗,不是公平竞争。因此,官员们要学会的方法必须是,用讨好上级的方式来获得利益,用阴谋的方式和同僚斗。当从上司那里获得了一定权力后,借此为依托,在讨好的同时想办法用阴招暗斗,最后,当自己的权力非常大之后,就“撕破脸皮”直接报复上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