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的命门 > 第二节 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第2页)

第二节 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第2页)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主张下,不论校内还是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受益。[21]

从陶行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陶行知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不仅关心平民大众的教育,而且以平民大众为师,主张大教育观,在生活中受教育,一反传统的学校教育、本本教育。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吸收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但又结合中国实际,超越了杜威的理论。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西方的各种教学方法传入中国,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温内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等。其中,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影响较大。

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1871—1965)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或叫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与生活相联系。为此,他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摈弃传统教科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自行设计的活动,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其程序是: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完成,检查评价。

中国小学教育家俞子夷早在1913年至1914年考察美国教育时,就参观了设计教学法,回国以后,在他主持的南京高师附小做过尝试。1919年开始正式试验。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推行小学校设计教学法案》,此制被江苏等地的一些小学采用。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克伯屈来华,在南京、上海等地讲演,大力推广介绍,设计教学法在中国风行一时。20世纪30年代以后,采用者逐渐减少。

道尔顿制道尔顿制亦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H。Parkhurst)女士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它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把教室改为实验室(或称“作业室”),按学科陈列各种参考书和实验仪器。学生和老师订立“学习公约”,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支配时间。废除课堂讲授,每个实验室配有各学科教师一人,作为顾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里根据拟定的“学习公约”,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早更换公约,甚至提前毕业。

道尔顿制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教育杂志》的介绍,该杂志在1921年第13卷8号、1922年第14卷6号上都有专门的论文对此做详细介绍。中国教育家舒新城在他主持的吴松中学于1922年秋开始试验。1925年7月,柏克赫斯特女士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讲演。受其影响,1925年在上海、北京、南京、开封等地实验的学校达57所;到1929年,此制曾遍及全国8个省;20世纪30年代后,逐渐减少。[22]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西方学校制度和西方教育理论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不难看出,这个时期与维新运动以前不同,中国知识界渴望了解西方文化,从器物层面转到制度层面,并且向思想层面深入。特别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已经没有制度上的障碍。但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仍然是很激烈的。中国的旧文化尚未彻底破除,新文化也还没有建立起来。反映在教育领域,中国旧的教育传统依然存在,新的教育传统尚未建成。中国教育正在中西教育传统的冲突中,向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蹒跚前进。但总体来讲,封建教育的传统正在消解,民主、科学的教育传统正在生长。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中国才找到了符合国情的现代化方向,中国教育也才有了建立新教育传统的方向和基础。这就是我们在下面几章中所要讨论的问题。

[1]转引自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16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90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90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梁启超:《论师范》,转引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14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60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7]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60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8]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53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9]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0卷,6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0]转引自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19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1]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102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2]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219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3]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230~27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38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130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6]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130~135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7]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17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8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142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0]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149~154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199~20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2]参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及周谷平所著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