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原书 > 第三节 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第2页)

第三节 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第2页)

(5)信息技术改变了师生关系。这在前面已经讲到,不再赘述。

为了适应这种变革,人们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更新,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教师、家长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学校的围墙内,局限于课堂,要放眼社会。今天,学生接受信息已经远远不限于学校、课堂,家庭、社会都是信息源,互联网是更丰富的信息源。学生从家庭、社会、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必然会影响到课堂学习。如果教师、家长的眼光局限于学校、课堂,就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高科技、高竞争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文化也不例外。互联网汇聚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带给人们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但是同时也会带给人们许多文化的糟粕。

第一,网络上一些色情、暴力的渲染,腐朽生活方式的泛滥等,都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很多是受网上腐朽文化的影响。

第二,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近来发生了许多少女因网上聊天,受到男性侵害的案件;有的学生通宵达旦泡在网吧里,健康受到损害。最近一则消息更是触目惊心,有两名学生因泡网吧疲倦过度,竟在回家的路上睡在铁轨上而酿成惨剧。

第三,长期的人—机对话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网上虚拟世界中生活,会影响青少年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和适应,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第四,在学习中长期使用计算机,会降低学生的文字能力和计算能力。现在出现的许多网络语言,严重地冲击了汉语的规范化,影响到中国新文化的建设。

总体来讲,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股消极的暗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78-03-22。

[2]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78-03-22。

[3]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见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401~40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任才:《永远铭记邓小平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丰功伟绩》,见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改革之路》,10~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1999年第三版。第一、二版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1999年第三版由王承绪和顾明远主编,做了重大修订。

[6]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院和上海教育学院五校合并,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相继分离;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恢复原名。此处的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实为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

[7]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2卷,193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8][美]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译者说明”1~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9]《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0]《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4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1]《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4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载《光明日报》,1999-06-17。

[13]顾明远:《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4)。

[14]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

[15]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20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6]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195~20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7]桑新民、张倩苇:《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9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