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原书 > 第一节 有关文化的各种界说和文化的特性(第2页)

第一节 有关文化的各种界说和文化的特性(第2页)

进化学派,以英国的爱德华·泰勒、美国的路易斯·摩尔根为代表,强调人类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发展的一致性,又称“单线进化论”(古典进化论)。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新进化论”,即“多线进化论”,这一学派不承认存在人类各种文化发展的一致性和普遍规律。

播化学派,以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拉第尔和弗里兹·格雷布内为代表,主张“文化圈理论”,把文化圈看作一个实体,并认为这个实体是以其发源地为中心,再扩散到世界广大地区的。这一学派过分强调了文化的空间转移。

社会学派,以法国的埃米尔·迪尔克姆(又译“涂尔干”)和马歇尔·莫斯为代表,认为人类文化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环境。文化就是社会的集体观念,因此要用社会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文化。

历史学派,以美国的弗朗兹·博厄斯为代表,强调对文化进行“历史的动态研究”,主张“文化独立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影响,它们都是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非规律性的。

“文化相对论”,又称“价值理论”,认为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没有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的评价标准。

功能学派,以英国的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等为代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总体,总体由各部分组成,各部分有自己的特殊作用,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功能。

此外,还有心理学派(弗洛伊德)、结构主义学派等[12],这些学派各执一词,各持一端。其实,各种文化的传承和演变都要经过进化、播化和涵化的过程,这就是普遍规律。各种具体文化的演变过程又各不相同,各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和特殊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些理论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们对教育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的认识。

文化发展的基本环节

文化的发展过程尽管十分复杂,但离不开传递(transferriing)、发现(finding)、创造(making)这四个基本环节。

传递,就是将已有的文化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延伸,以期在将来保存其文化,同时在不同的地域扩大其影响。其中,时间上的纵向传递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最直接的因素;横向传递则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交流,使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传递本身并非创造,但传递过程也不是机械地移动。传递的内容必然会受到传递主体和环境的影响,或增加些什么,或失掉些什么。传递还可做这样的区分:主文化的主体主动向外传递;客文化的主体把它传带到客文化地区去。例如,基督教文化的扩张,就是基督教的传教士(主文化的主体)主动地把基督教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制陶、养蚕等技术传播到欧洲,有些是中国商人(主文化的主体)自己传过去的,有些是欧洲商人(客文化的主体)带过去的。不论哪种传递方式,文化的传递总是和文化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

选择,是指文化的主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在传递已有文化或吸收异质文化时强调或者增加一些东西,贬斥或者舍弃一些东西。传递与选择是分不开的,传递过程中必然会有选择。例如,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选择、朱熹的诠释,已与原始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又如,西学东渐以后,中国政界和知识界的各种议论,其实就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认识和选择过程。今天我们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选择,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部分发扬光大。文化的选择总是受到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制约。除了物质层面的文化产品以外,制度、观念等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形态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一个时期的统治阶级也总要选择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制度和观念。适应其需要的就被保留下来,甚至发扬光大,不适合的就被淘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董仲舒的独尊儒术都是一种精神文化选择;乾隆为“四库全书”的编纂做了充分的筛选工作。即使是物质文化,也有一个选择问题。不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对原有的物质产品就有一个选择和淘汰的过程。文化选择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文化的选择,这就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另一种是对异质文化的选择,这就是引进和融合。选择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由统治集团明令禁止或倡导发扬。例如,蒙古族和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推行的汉化政策,就是自上而下的文化选择。二是自下而上的,先在民间流行,然后逐渐影响到社会上层,最终被全社会接受。例如,西学东渐,开始是传教士在民间悄悄传播,然后逐渐影响到朝廷。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发现,是指挖掘和利用已经存在的但未曾受到注意的文化。发现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意义上的,指对过去的文化进行发掘和利用。例如,我国汉代古文学派就是因为在孔子故居的夹壁墙里发现了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而兴起的;考古发掘也是对文化的发现;还有今天的各种研究,如敦煌学、红学、鲁迅学等,都是在做文化的发现工作。这种发现可以使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发掘而兴起的,最终形成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传统。发现的另一种含义是空间意义上的,指对异质文化的发现和吸收。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主动的;另一种是消极的、被迫的。前者如佛教东传,被中国文化吸纳;后者如清末的西学东渐,经过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人逐渐发现西方文化的先进。文化发现总有一个过程,而且它总是和文化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

“四库全书”,丛书名,成书于清乾隆时期,收书3460余种,分经、史、子、集四部,基本包括了清乾隆以前的中国古籍,堪称繁富。

创造,是指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的过程,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形式。它包括具有起始意义的创造(或者叫原创),以及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再创造(或者叫改造)。无论是原创还是再创造,都离不开原来的文化基础。因为创造的主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不能离开原有的文化基础,在文化的真空中创造出一种新文化来。列宁曾经在十月革命后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企图否认无产阶级在创建社会主义文化时必须利用过去的文化遗产。他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3]

就我国而言,中华文化的创造和奠基时期是先秦。考古学的材料证明,我国早在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就产生了华夏、东夷、南蛮等文化派别,创造出具有很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化思想;至周代逐步建立了宗法制度和礼制,并在我国维持了几千年。时至春秋战国,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中华文化进入了辉煌的创造时期,中华文化由此确定了其基本走向。由中华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必须首先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当然,文化不仅在奠基时期需要创造,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创造,即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再创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集体,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例如,中国的民乐就是吸取了很多民族的音乐元素而成的;中国妇女穿的旗袍,本来是满族的服装。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已经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文化的指导,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改造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创立起了中华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更加灿烂夺目。总之,创造始终是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如果说传递和选择大体上是属于保存文化的环节,那么发现和创造则应属于生产文化的环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这四个环节,并且它们不是按顺序进行的,而是交叉前行的。

文化的内涵和构成

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制度等。学术界对文化的构成有多种分类。一是二分法: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或者分为观念与实体、外显与内隐。二是三分法:物质、精神和制度,或者分为物质、观念和关系。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以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征服自然界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关系文化是指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所接触和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贸易关系、公私关系、国际关系、民族关系、政权关系等;观念文化是指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性格、哲学思想、观念理论、文化理想和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14]三是四分法: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15]

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先生采取的是三分法。他们说:“在我们看来,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实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著作、文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16]庞朴也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的层次(物质的层次)、心的层次(或叫心理的层次)、中间层次(心与物相结合的层次),但是解释有所不同。庞朴以看电影为例子,把放电影的硬件部分称为文化的“物的层次”;电影宣传的思想、主题及电影院的管理制度称为文化结构的第二个层次,即“心与物相结合的层次”;看电影的人的审美情绪、审美观点、价值判断等为文化结构的第三个层次,即“心的层次”。[17]四分法是把风俗、习惯等从制度文化中分出来,称之为“行为文化”。从文化的质素来分,还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分。我认为,不论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对文化的构成如何划分,有一点是特别要关注的,即文化的人文精神。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化又创造着人,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因此,要特别重视文化的人文精神。失去人文精神的创造成果,不能称之为文化,或者只能称为“垃圾文化”“文化渣滓”,如人类创造的赌博机器,以及宣传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作品和信息。

我们下面讲到的文化主要是指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也涉及部分制度文化,因为思想观念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密切。不是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不重要,也不是说它们没有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是相对来讲,思想观念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深刻、最长远,所以要着重研究。由于精力、水平和文章篇幅的限制,本书也只能涉及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