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语文教育名家研究 > 情智语文的追求1(第2页)

情智语文的追求1(第2页)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从山脚开始攀登,逐步登上山腰、山顶,你会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学生经历的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攀登什么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的情感经受洗礼,得到净化。

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也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学习的路径并非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么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好课像登山,是因为学习者是登山的主人,是因为学习者经历了发展的过程,是因为学习者体悟了学习的快乐。

二、“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

1。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

首先,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其次,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最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场景。

2。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情智语文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三种。

一是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二是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是特别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三是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3。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

我始终认为,一个学生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我的许多课,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4。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老师“挑拨”起来的。纵观情智语文实践得较好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调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是情智不太优秀的教师。

作者简介:

孙双金,1962年生于江苏丹阳。1981年毕业于丹阳师范学校,1989年获得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2007年被评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情智教育”的创立者。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等著作。

[1]孙双金:《情智语文的追求》,载《基础教育参考》,2010(06):36~3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