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语文教学名家有哪些 > 评价鉴赏和探究(第2页)

评价鉴赏和探究(第2页)

这个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就是探究性阅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用是:1。充分利用课本,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鼓励学生自行探讨,畅所欲言;3。引导学生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4。提出探究的内容,指导学生解决问题;5。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将有关专题写成小论文。

下面以第三册高中课本为例,说说教师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中选了自《诗经》到宋词共25首古代诗、词,展示了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算作一部“小小中国古代诗歌史”。其中有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作者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的产物。那么,他们对待人生挫折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有没有发展变化?这些作品实际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历程。从屈原到苏轼,中国古代文人苦苦探求着精神自我解脱的途径,到苏轼才走完了这条漫长艰难的探索之路。

屈原是中国第一个遭遇政治挫折而自杀的文人。屈原一生,忠君报国,心怀美政,内政外交,颇显才干。但是,楚王昏庸,信佞远贤;屈原苦心经营,终遭流放,沉江自杀。屈原反复表心明志,宁死不渝。这种执著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且随时代变迁,时有起伏。先是贾谊、扬雄等人对屈原的自杀表示了惋惜和否定,后有班固对屈原全面否定。唐代,李白、杜甫也曾说过对屈原不敬的话,但随着大唐帝国梦断“安史”,诗人们才真正体会到屈原的痛苦,转而表达对其怀念之情。宋代,政体的危机使文人彻底理解了屈原。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9]叶嘉莹先生说:“(屈原)在用情的态度上固执到极点,那种执著使人感动,使人无可奈何,同时也使人肃然起敬。”“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由于人类有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10]

陶渊明相对于屈原就显得轻快得多。他没有屈原在官场上的地位高,也就没有屈原的深重遭遇。陶渊明只是不愿意对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少了一分沉重,多了一分潇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把自己沉醉在山水田园之中,不再有屈原式的哀怨,进入了一种诗化的人生。我们读陶诗发现,他特别喜欢柳、松、菊,并以此**。这说明,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还是一种比喻,而到了陶渊明笔下则成了平衡心灵倾斜的砝码,他会调节自己的精神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人的一大进步。

白居易显得有些“拘泥”。元和十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贬官浔阳。帝京的得意与豪华和浔阳的寂寞与荒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乐天来不及自我调整而陷入极度的悲哀之中,以至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可能与他还比较年轻有关。读他的《琵琶行》,读者心灵上笼罩了一层阴影,压抑、低沉、惋惜、郁闷。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诗人的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但是诗人暂时缺乏这种功能,这就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好在白居易经历了短暂的痛楚之后获得了恢复,他很快将儒、释、道三教糅合,“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遇物感兴因示子弟》),并参禅礼佛,借以超脱,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的范式。

苏东坡的横空出世,为仕途上坎壈蹭蹬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心灵上的枷锁,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当年他45岁。(李白放出京城时44岁,白居易贬官浔阳时31岁)在黄州期间他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机会,深刻反省,冥思苦索,和古人对话,与宇宙通气,化万物成圆通,变狭隘为旷达。苏轼的旷达圆通很大程度上来自庄子。他真正把儒、释、道三教融为一体,认为三家不谋而合,相反相用,从而形成了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写道“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得到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从屈原到苏轼,展示了中国古代仕途文人的心灵轨迹,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漫长历程,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这样的巡礼,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了一个重大而又有趣的课题。这样的探究性阅读,单靠学生是不行的,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启发,关键时候教师不妨多讲一点,以启迪学生心智。

与探究性学习相应的是探究性教学。袁振国先生说:“在英语中,关于学习,经常出现的词汇有两个:learning和study,关于研究也有两个经常出现的词汇study和researg侧重于接受性学习,research主要指学术性研究;而study一词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带有研究性的学习,从研究的角度说,则是带有学习性的研究。study与学习的内容有关系,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我这里说的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我们可以把知识变成思想,也可以把思想变成知识。这全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11]可见,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转变教育理念;一方面要促进学生的提高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究竟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新课题,广大语文教师大有用武之地。

“习惯、积累和了解”、“体验、感悟和揣摩”和“评价、鉴赏和探究”三个等级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确的:“习惯、积累和了解”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具有奠基作用,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体验、感悟和揣摩”是完成阅读理解任务的必由之路,不可绕行,必须做得扎扎实实;“评价、鉴赏和探究”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然以前两个方面为基础。三个层级在能力上表现为递增上升的趋势。三个方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理念,越到高年级越显示出渗透、融合的趋势。

作者简介:

程翔,1963年生于山东长清。1982年毕业于山东泰安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1年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赛”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十篇,出版《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播种爱心》《语文人生》《说苑译注》等著作。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71。

[2]《高中语文》(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6。

[3]高瑞卿:《阅读学概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4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草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越绝语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70。

[7](汉)赵晔:《吴越春秋全译》,张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356。

[8]《孟子》一书中也有记载,庄孟是同时代人。

[9]杨金鼎主编:《楚辞评论资料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0]叶嘉莹:《诗馨篇》(上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38~40。

[1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