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我们称屈原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作是“史诗”,鲁迅是“民族魂”,就因为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里有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屈原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鲁迅至死“一个都不饶”的硬骨头,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终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和光大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我的中国心》的歌词中写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国印”。这一印记是如何烙上的?靠的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作为学生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成分而深深印入其脑海中,母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无论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母语教育、母语文化、母语人文情怀、母语思维方式、母语审美特点等等,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是永远的烙印。
2。意合是语文的最大特点
我们的语文是汉语。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组合主要靠意会。从本质上说,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学外语的人都知道,俄语、英语等语言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而汉语则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所以王力先生说,西语是法治的语言,汉语是人治的语言。
汉语的上述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的表达式的不同语境;二是反复诵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秘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鹜伏矣”中的“犬坐”“鹜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方式仍然非常多。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古诗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古诗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古诗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古诗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古诗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辨与求实。
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的语文
1。语文即生活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凡卡》记录了一个9岁儿童从农村来到莫斯科做学徒的痛苦生活;《养花》展示了老舍先生精心侍弄花草的生活情趣;《火烧云》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只有一个地球》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为沉重的当代生存难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沧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读《背影》就要读出浓浓的父子之情,读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读懂生活中的亲情和友情,从而读到情感世界的净化。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2。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自小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诗人杜甫觉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作家高尔基认为“我读得愈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要积累就必须多读熟读,读文学、读历史、读天文、读地理,读经典名著、读诸子百科、读报纸杂志、读辞典文献。在读中滋养自己的精神,在读中修整自己的言语。“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
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学习语文更要把学生引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吟诗词,作演说,编刊物,搞调查,作采访,乃至组织旅游,直接进入山水和人文景观之中。总之要引进生活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
生活环境使语文变得“鲜活”。语文学习,除了通过明文安排的显性课程之外,还有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课程”,即环境语文。校园的建筑、设施,教室的安排、布置,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的语文学习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交融”,就能产生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3。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学习语文
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他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对此,杨金林先生说得好:“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的语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靠听读者心灵的眼与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与耳就是人生的积累和人心灵的感悟能力。”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语文发展、当然也是精神成长的源泉和土壤。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越深刻,他对语文底蕴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学生的生活体验越独特,他建构语文意义的方式也就越独特。
同样是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如果没有学生生活积累的调动,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唤醒,怎么能有学生如此富有灵性的真情告白呢?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阅历有限,但自懂事以来,他们经历了多少事,认识了多少人,见到了多少景,体味了多少情……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啊。
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最终归结在一起,思考的都是人与语文的关系。说到底,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教育的春天才能最终到来。
作者简介:
王崧舟,1966年生于浙江上虞。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与信念,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百余篇,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等著作。
[1]王崧舟:《视审语文》,载《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