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教育论坛是核心期刊吗 > 一来自实际调查结果的报告与分析(第2页)

一来自实际调查结果的报告与分析(第2页)

表3-6统计显示:总体上选择“统一”关系的比例最高,但总体上也未过半数,只有43。8%;32。8%的调查对象认为两者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另有23。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构成矛盾”的答案;而“对立”关系则没有人选及。这说明调查对象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不是完全对立的观点上是一致的,即作为师范教育培养机构两者皆不可偏废,但由于对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以及教师职业的不同认识,所以调查对象对于两者关系的回答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从调查对象的类型看,除师专选择“统一”关系比例比较突出外(71。4%),其他各类调查对象的分歧并不显著。

在如何处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上,有54。6%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在坚持师范性的基础上发展学术性”,从类型上看,除省属高师相对较低外(40。5%),其他类型调查对象均达到了60%以上;26。6%的调查对象却认为应该把学术性作为师范院校的立校之本,“在坚持学术性的基础上发展师范性”,对于这一点,部属师大与省属高师认同率相对于其他类型调查对象比例较高,分别为33。3%、35。1%,这或许与两者学术水平相对于其他师范院校来说较高,在与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竞争中日益感到学术性的重要性,而相对也比较重视学术性有关。另外,还有18。8%的调查对象认为对于两者关系应该灵活对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调整其关系”。总体上,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师范院校应该在发挥师范特色的基础上重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2。师范性与综合性的关系

师范性与综合性也是师范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师范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增设了许多新专业,其中大多是非师范专业,冲破了传统师范院校专业设置以基础性学科为主的框架,师范性被弱化,综合性大大加强,还有一些师范院校抓住时机,寻找合适的借口转制为综合性大学。这种现象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此有人赞同,也有人忧虑。那么,师范性与综合性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表3-7是调查对象对两者关系的看法的统计数据。

表3-7对于师范性与综合性的看法(%)

表3-7统计数据反映:认为两者是“统一”关系的为最高,达到37。5%;其次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比例为34。4%;另有28。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构成矛盾”的答案;而“对立”关系没有人选。总体上,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在师范性和综合性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观点达成了一致。从类型上看,行政部门比较强调“统一”关系,而部属师大有一半则认为两者根本“不构成矛盾”。

对于如何处理师范性与综合性的关系,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在“坚持师范性的基础上走综合办学的道路”,比例达到78。1%;18。8%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应该在“走综合办学道路的前提下保留师范性”;而“坚持师范性,不走综合办学道路”被认同的比例很小,只有3。1%;没有人赞成“走综合办学的道路,放弃师范性”的观点。其中,100%的行政部门调查对象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在“坚持师范性的基础上走综合办学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范性的强调程度。总体可以看出: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处理师范性与综合性关系的两个极端,即“坚持师范性,不走综合办学道路”和“走综合办学道路,放弃师范性”均持普遍反对的态度,认为目前处理两者关系最好的方法是在坚持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师范性方向的原则下,走综合办学的道路。

3。对于开放教师教育的认识

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规律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教育模式必然从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在教育体制还是在办学模式上已是多元开放趋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走向。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大学通过合并或独自创建等方式建立了内置于大学的师范学院,参与师资的培养,教师教育的开放初露端倪,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与冲击。对于目前此种态势,师范院校是如何认识的呢?

(1)调查对象对目前教师教育能否完全开放的态度

数据显示:79。7%的调查对象反对目前完全开放师范教育,赞成目前完全开放师范教育的调查对象只有20。3%。从类型上看,除行政部门较大的比例支持目前能够完全开放师范教育外,其他类型调查对象对此均不是很赞同。这说明调查对象普遍感到目前完全开放师范教育的时机尚不成熟,还应该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培养师资的主体,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为补充。

在回答“您认为教师教育完全开放的条件主要是什么?”的问题时,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达到相当程度”应该是首要条件,赞成的有76。6%,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问题的认识上,从东部到西部的比例依次递增,即东部(64%),中部(81。5%),西部(83。3%),与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正好相反,这充分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是教师教育开放的基本前提。“教师已基本上满足社会的需求”,被调查对象列为教师教育完全开放的第二位条件,有56。3%的调查对象认同此观点,排在第三位的是“教师职业在社会有一定的吸引力”,比例为53。1%。

(2)对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师资的认识

调查对象对“是否应该开放教师教育,让综合大学等参与师资培养”的问题看法的统计数据见表3-8。

表3-8对于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认识(%)

从表3-8中数据可以看出,有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开放教师教育,让综合大学等参与师资培养,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调查对象只有25%。从类型上看,行政部门最为支持,比例高达100%;中师的态度不是很明确,支持与反对各占一半;其他类型调查对象的态度也较为鲜明,支持率都超过了70%。由此可以看出,师范院校并没有因为综合性大学等的竞争,而反对其参与师资培养,反而对此呈普遍的支持态度。这或许可以表现出师范院校面对竞争的成熟心态以及参与竞争的信心。

为了了解调查对象对综合性大学与非师范类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具体看法,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地综合大学与非师范类大学办教师教育,您的想法是?”。结果发现调查对象的意见较为分散,选择“继续单独办理教师教育”的最多,但也没有超过半数,只有40。6%;28。1%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在办好本校的同时,协助综合大学与非师范大学办理教师教育”;选择“与综合大学和非师范大学合并办理教师教育”的有26。6%。从类型上看,部属师大继续办理教师教育的态度较为鲜明,比例为66。7%;师专则大部分希望与综合性大学与非师范类大学合并办理教师教育;部属师大与师专学术水平等实力方面因素或许是两者态度相异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教师的来源已呈多样化趋势,既有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两者充任教师,孰优孰劣?

调查对象对此看法见表3-9。

表3-9调查对象认为综合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当教师效果更好的比例(%)

如表3-9所示:部属师大、省属高师、中师、师专都普遍认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当教师效果比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当教师要好,其中,部属师大与省属高师尤为自信,比例分别高达100%和94。6%。行政部门对此的看法与众类型师范院校的看法相左,培养部门与管理部门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许是两者看法相异的重要原因。总体上,84。4%的调查对象认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效果要好。

师范院校毕业生较之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当教师效果要好,估计与调查对象对自身优势的认识有关。在回答“您认为师范院校的最大优势主要是什么?”时,“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比较完整”被调查对象选择最多,达81。2%;其次是“教育研究水平较高并形成学术传统”,比例为75%;70。3%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普遍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另外,选择“毕业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和“普遍建立相对固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两项的也较多,比例分别为64。1%和56。3%。从以上可以看出,师范院校较之其他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在师资培养方面,的确存在或者起码在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优势。

优势能否发挥,以及发挥到何种程度,是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大学在师资培养方面竞争的关键因素。调查对象对目前师范院校的优势是否充分发挥是如何认识的呢?表3-10的数据详细回答了这一问题。

表3-10调查对象对师范院校是否充分发挥优势的看法(%)

表3-10中数据显示:93。7%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师范院校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或许部属师大与省属高师在发展与竞争中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对此完全认同。其他类型的调查对象的比例也非常高,这一方面充分说明师范院校在发挥自身的优势方面的努力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大有潜力可挖。

对于如何维持和发展师范院校的优势,调查对象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见表3-11。

表3-11调查对象对如何维持和发展师范院校优势的看法(%)

表3-11的调查数据显示:90。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加强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在这两点上,各类型的差异并不显著;85。9%的调查对象对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表示了不满,认为必须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还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和“加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教育教学实习方面比较忽视。

那么,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资培养,对师范院校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调查对象对此问题的回答统计数据如表3-12所示。

表3-12调查对象对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资培养利弊的看法(%)

统计显示,不论从调查对象总体上看,还是从调查对象的类型上看,问题回答的比例完全与对前一个问题的看法一致。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师资对师范院校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在师资培养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师范院校以独立的竞争主体参与竞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由于社会上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性和教师过强的职业安全感而造成的师范院校内部存在的巨大惰性,使其更中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

(五)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教育模式从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是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中国教师教育虽然有其本土性的问题与经验,但从根本上说,它必然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步向多元开放式方向演进。但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制度,而是以师范院校为主,其他院校参与师资培养培训。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目前尚需维持,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继续充当教师教育的主体,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又必然导致教师教育地区发展规模及质量的差异。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还很紧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在职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且是低水平的,教师地位和待遇并不太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不是很强。在此情况下,急于取消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后果将不堪设想。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专业思想比较牢固的、可靠的师资来源,对于解决由特殊国情导致的种种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否则欲速则不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将逐步缩小,到那时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才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一过程目前来看至少还需要二十年。

2。当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的稳定性,并不是承认其完美无缺。目前,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和作用上已不及过去迅捷有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教育内外部发展与变化的巨大挑战下,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与局限,管理体制分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师范院校内部显示了巨大的惰性,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滞后,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差,外在发展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的发展。因此,改革与发展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目前尤应加大其政策扶持、经费投入的力度,为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师范院校也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苦练内功,发挥其特色和优势,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以师范性为基础,向综合性发展,为日后逐步过渡到完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