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教育论坛官网 > 二思想内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02(第3页)

二思想内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02(第3页)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注重机械灌输,呆读死记,重教轻学,脱离实践,重知轻行,手脑两分,层层考虑,束缚学生。教学中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又叫注入式教学法),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一味死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毫无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91],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与学都与“做”脱离,轻视行动,手脑分家,“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读书的人除劳心以外,不去劳力;除读书以外,不去做工,以致不能生产,而“做工的人除劳力以外,不去劳心,除做工以外,不去读书,以致不能自保其利益,而受他人的横搜直刮。”[92]针对这一问题,陶行知在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同时,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关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与实质。

什么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93]

既然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那么,什么是“做”?陶行知说: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做得最好。我们还要想到这事和别事的关系,想到这事和别事的相互影响。我们要从具体想到原理,从我相想到共相,从片断想到系统。[94]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并非只重视实践的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只强调个人的狭隘经验而轻视间接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它强调的是教育是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行动(劳力)和思想(劳心)结合才能取得“真知”。这种主张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消除劳心与劳力的对立,促进人的智力、体力和谐发展。

还应该看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做中学”是有本质不同的。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认识论为依据的,而杜威的“做中学”则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为基础的。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前者所说的“做”,是同“教”与“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后者的“做”,却同“教”与“学”无内在的联系。至于在教育目的方面,两者更是大相径庭。杜威的“做中学”无非是要培养能够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则旨在反对“死的书本”的“伪知识”,求得“实际生活”的真知;反对老八股、洋八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字纸篓”,而要培养“在劳力上劳心”,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新人。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15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同上书,第4页。

[3]参见蔡元培1912年4月发表的重要文章《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该文曾指出:“曰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以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今日美洲之杜威派,则纯持实利主义者也。”后来,蔡在1918年5月30日天津青年会的演讲《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和1919年3月15日北京青年会的演讲《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又多次对此加以论及。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8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7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7]陶行知:《教育生活漫忆》,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62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3页,王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第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0]陶行知:《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2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1]陶行知:《空前之全国教育大会》,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45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2]陶行知:《新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13]陶行知:《桂林战时民众教育工作人员须知》,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99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4]陶行知:《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2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5]陶行知:《谈生活教育——致一位朋友》,见《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477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82页,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7]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57页,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9]陶行知:《新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0]陶行知:《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77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1]陶行知:《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33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2]陶行知:《生活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6~7页,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4]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5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5]同上书,第26页。

[26]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8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8]同上书,第635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