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根本方法 > 第六节 教师的礼仪修养(第1页)

第六节 教师的礼仪修养(第1页)

第六节教师的礼仪修养

礼仪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礼仪要求虽然有着共同点,但由于不同社会职业的特点不同,也就决定了有着不同的礼仪要求。教师的礼仪修养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一个有威望的教师,从他内在的心灵、品格、学识,到外在的风度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乃至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通过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因此,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更应成为文明的标杆,要处处以儒雅的谈吐、文明的习惯去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良好的形象与举止,反映人的内涵素养,体现出教师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所以,教师应当遵行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来强化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文明、彬彬有礼的良好形象。

一、教师的个人礼仪

(一)修饰典雅大方

外表修饰是教师个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教师的衣着服饰、发型配饰、化妆等。它是教师内心修养和品格气质的外部流露、外在表现。

1。衣着服饰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从人们对服装的选择,可以窥测到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底蕴。”[1]可见,衣着服饰是一个人思想情操、情感意志、气质性格、文化修养和审美标准的综合反映。教师的不同着装,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和影响。庄重典雅的衣着服饰,整洁大方,可以衬托出一个教育者的精神面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服饰的款式结构符合教师的形体和年龄,穿着得体、舒适、协调,可增加教师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服装上搭配一些小的饰品,会让教师整体形象更亮眼。

男教师着装要求:男教师一般穿着西装,西装以深色为主,鞋袜黑色最好。避免非常艳丽的西服。西装袖子上的商标必须拆掉;注重服装与自己个性的协调、形体的搭配;不穿掉扣子或者破旧的衣服;西装口袋不宜放东西,腰间不宜挂物品(如钥匙、手机、手表等);皮鞋不宜穿得太久,一定要擦得有亮泽。衬衫西装的颜色不能是同一色。衬衣浅色最适宜。衬衫的里面不要套深色的内衣,衬衣袖口应长出西服袖口1~2厘米。领带:长度正好抵达腰带,或者有1~2厘米的距离。尤其是要注意个人卫生,细节可以决定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一些学生对老师的喜欢程度,进而影响到对其所教学科的喜欢程度。

女教师着装要求:女士着装以整洁美观、稳重大方、协调高雅为原则,服饰色彩、款式、大小应与教师的气质相协调、相一致。一般是以西装,套裙为宜,这是最通用、最稳妥的着装。不论年龄,一套剪裁合体的西装、套裙和一件配色的衬衣或罩衫外加相配的小饰物,会使你看起来显得优雅而自信,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切忌穿太短、太紧、太透和太露的衣服。袜子以肉色为宜。穿鞋应和整体相协调,在颜色和款式上与服装相配。不要穿跟太高的高跟鞋,中跟鞋是最佳选择,既结实又能体现职业女性的尊严。设计新颖的靴子也会显得自信而得体。尽量做到不引领服装新潮流。尤其不要抢先把最流行的服饰搬到办公室、教室炫耀。尽量穿着职业装;尽量避免穿着过于休闲的服装;尽量避免穿着过于前卫的服装;尽量避免穿着过于强调性别(性感)的服装。

2。发型配饰

女教师不染彩发,不做流行夸张的发型。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面部特征、体型、文化、气质、精神风貌和课堂教学环境的发型,以整齐、清爽为首要条件,要简洁大方、朴素、淡雅、端庄。男教师不宜留披肩长发,不宜剃光头。头饰不宜复杂、新异。

不佩戴转移学生注意力的饰物,女教师不佩戴长而粗的项链,尽量不佩戴手镯、手链、耳环。不要将自己打扮成一棵“圣诞树”。在教室内不戴有色镜。

3。化妆

教师适当化妆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情绪。教师的化妆应是生活妆,要淡雅、自然大方、得体、适当,给人以无雕饰之感,寓修饰于自然健康之中。淡妆更显人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高尚。化妆的规矩:不要当众化妆;不要借用他人化妆品;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

(二)行为举止庄重

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

坐姿端庄:正确优雅的坐姿能体现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教师要坐如钟,做到稳健、直挺、端正。坐时双手放在膝盖上或沙发的扶手上,也可以双手相叠或相握,两腿并拢或交叉。女教师可以双腿并拢或交叉斜向一侧,男教师则可以平踏在地上,双膝稍微分开;在落座时不能抢在来宾、长辈、女士之前入座;坐定之后,不要让脚四处乱伸,或是乱抖不止;离座时,应当合礼而有序。如辞行之时,当先则先;如送客之时,该后则后。

落座的禁忌:体位不规范。正式场合仰靠在座具背上,显得懒散和缺乏朝气。落座后频繁变换坐姿,给人一种不安分、毛躁的感觉。手位不合礼,落座后双手抱在胸前,或抱在脑后,或把双手夹在大腿之间。腿脚姿态不得体,高架“二郎腿”并以手相抱,腿脚不停抖动。

站姿挺拔:教师在站立之时,应当显得挺拔而庄重,即挺胸而收腹,双腿并拢,双手交叉于身前,双肩平直,双目平视,头部保持端正。

行姿稳健:教师的行姿应显得潇洒、稳健、从容、文雅、持重、自信。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选择何种走姿,教师都应当避免行走时带响。行走时抬头挺胸、步伐稳健。头要正,两眼向前平视,微收下颌。双肩平稳,双臂在身体两侧前后自然摆动,手臂伸直,手指自然弯曲。膝盖正向前方,全脚掌着地。教师在行走中,应“礼让三先”,在走廊、过道、楼梯等处让道于人,不应与他人抢道。遇到有贵宾、长辈、女士等在场时,应当从其身后“绕道”,而不宜从其前面通过。行走的禁忌:勾肩搭背,嬉闹,大摇大摆或左右摇晃;行走时低头,弯腰塌背,双腿弯曲;行走时精力不集中,左顾右盼;行走时双手插在衣袋里或多人同行时横队前行。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跑,上楼梯要一步一个台阶。

(三)表情和蔼可亲

表情是教师礼仪的内在表现,通常是一个人在面部所表露出来的其内在的思想、感觉与情绪。从本质上看,它是个人情感最真实、最自然、最直观的流露,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感受。在这方面教师的修养应该是:表情和蔼。在与学生和同事交往中,态度应当温和、不粗暴、不严厉,使人感觉易接近。表情亲切。待人要热情,令人感到一见如故,没有距离,容易与之亲近。若其态度冷漠、沉重、呆板、做作,甚至充满怀疑、敌视,是绝对不会令人感到亲切的。表情友善。对人友好和善,要善于关心、体谅、照顾或帮助别人,同别人和睦相处。

学会微笑,微笑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愿意见到你。一个女人的优雅在于,即便沉默也有笑意嫣然,而一个男人的品位在于,即使嬉笑也有庄严正气。

(四)言谈文明礼貌

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教师的语言应该和气、文雅、谦逊、温和而有礼貌,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谈吐不鄙陋粗俗。在教师的谈吐形式上并不要求千篇一律,但教师所言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礼,言之有物,言之有艺术。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1。讲台上的言谈

表达准确。在讲台上,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教师在讲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掌握专用概念和定理,不可随意通俗化,乃至庸俗化。同时,讲课要紧扣教学中心,严密、直接。

音量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否则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楚,影响教学效果。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亲切,语音要清晰。

语言规范。要用普通话教学,并多用敬语“请”字和尊敬的手势。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礼貌语言、职业语言,说话注意身份,讲究语言艺术,把握好分寸感。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尊重学生人格。语气可以严厉,但语言不应粗俗,动作不得粗鲁,不得讽刺挖苦训斥学生,不得打骂学生,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不要占用教学时间过久地批评学生。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得在课堂上发牢骚、发泄个人怨气。

幽默风趣。讲课时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可过于随便,冲淡了学科的严肃性。过多地在课堂上讲笑话,扯贫嘴,会影响正常教学内容的进行。

礼貌告别。下课时,教师要与学生礼貌告别,保持愉快的心境。切忌拖堂或学生施礼时,教师埋头收拾自己的东西匆匆离开教室。

2。与学生的交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