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根本方法 > 第二章 国内(第1页)

第二章 国内(第1页)

第二章国内教师修养

第一节教师修养的渊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要维持生存并保证人类的繁衍,就必须把人类已掌握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一般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即指部落首领、年长者和生产经验丰富的人,把原始礼仪、风俗习惯、行为惯例,以及诸如打制石器、钻木取火等生活经验、生产技能传授给年青一代,直到其学会为止。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养老的场所也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按《礼记·明堂位》的解释:米廪,有虞氏之庠也。“米廪”是指粮仓,“庠”相当于原始社会的学校,“国老”与“庶老”相当于教师,这是中国古代学校和教师职业的雏形。由于接受教育的是氏族的全体成员,教育具有普遍性,承担教育工作的长者、能人,不谋求也无从谋求特权,无贵贱之分,因而平等待人、教会为止等单纯朴实的教师修养观念产生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阶级,同时也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成为可能;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日渐丰富,为教育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师职业作为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便逐渐形成,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所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既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也是教师修养形成的前提。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虽然有了教师和学校,但教师由官吏兼任,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即“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官员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担任官职之外,还负责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由此可见,在中国奴隶社会的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教师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当时的教师修养就是官员的修养,也就是奴隶主贵族的修养,教师要忠诚于奴隶主贵族的教育,为其造就“修己治人”的人才。因此,专业化的教师修养在当时还没有出现。

总之,教师修养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萌芽状态逐步得以产生、发展。教师修养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教师修养之先河

中国的教师修养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动**、大变革时期,天子权衰,诸侯群起,《左传》中曾说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失去了他的学馆,诸侯国纷纷设立学堂,培养人才谋求更大利益),打破了“官守学业”的桎梏,形成了私学的兴盛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教育不再由官府所垄断,教师不再是职官,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各学派的大师都十分重视教育活动,他们对教育的理论作了多方面深入的探讨,其中也涉及教师修养的问题。

(一)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撰而成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发端于孔子,自从孔子创办私学以来,教师就成为一项专门职业。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使中华文化绵延至今,并影响着全世界。因此,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对教师修养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关于教师修养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把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看作是教好学生的前提,他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认为教师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成长服务。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他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使学生感到他平易近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孔子还认为只要一个人愿意学习,不分贫富、贵贱、智愚、亲疏、老幼,只要交纳一定的学费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对象,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热心教诲,即“有教无类”。[2]这种“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主张教育公平、一视同仁是孔子对教育的最大贡献,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有不断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4]。二是对学生要不知疲倦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无私、无隐”。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讲学不断,就是遇到穷困贫乏,被困断粮之际,孔子还照常教学,“讲诵”“弦歌不衰”。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教人重在人格感召,他要求教师处处都要以自己的行为做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5]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要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言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无言之教”在于示范,通过暗示、榜样作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孔子强**师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表率,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才能发挥其榜样的作用。

4。不耻下问,知过而改

孔子认为谦虚是教师应有的品质,强**师要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7],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能力。孔子善于向各种有长处的人学习,经常随时随地向人虚心请教,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他还主张教师要有知过、改过的精神,“躬自厚而薄责于人”[9]“过则勿惮改”[10]。知过而改的教师,其实是维护了自己的威信,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5。博采众长,教学相长

孔子本人勤学好问,一生努力不懈,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主张博学,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这里的“文”主要指文献典籍,就是《诗》《书》《礼》《乐》;“行”主要指德行;“忠”指尽己,对人尽心竭力;“信”指诚实。孔子在教学中让弟子博学于文,广泛学习文化知识;注重德行,加强品行修养;主张忠信,做到待人忠诚笃厚,与人坚守信约。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不但提倡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而且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孔子经常与学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6。重视道德,见利思义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把道德修养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在提高道德修养上遵循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和改过的原则方法。

孔子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2]。在孔子心目中,追求道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这种义利观影响着后世的教师。安贫乐道,无私奉献,不主张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世人追求的人格目标。

7。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提出温故知新、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这些都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继承和借鉴。

(1)温故知新。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2)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他按照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及意志力等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性格、才能特点;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扬长避短。由于因材施教,孔子培养了一大批德行出众、博学多才、各有专长的人才。

(3)启发诱导。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应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他把启发式教学表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4]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5],孔子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因此能不断进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