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后汉书·羊续传》记载,羊续在南阳郡任太守,一次,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他送来几条鱼,他拒收。府丞说,没人知道,收下吧。羊续说,怎么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于是,羊续把鱼悬挂于树上成了鱼干,羊续也得了一个“悬鱼太守”的美誉,他的清廉也由此传开了。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也不会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2。教师怎样做到“慎独”
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精神文明中的特殊作用,要求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时候也能一如既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慎独”不仅是一种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教学中的“慎独”是指教师在单独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坚定师德信念,履行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自觉进行教学反省,并经过这种反省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应努力做到“慎独”。这是因为,首先,教师虽然具有群体性,但常常是一个人单独地工作,无人监督。其次,教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般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教师的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专业知识的讲解是否到位,用词是否恰当等,学生很难全面真实了解,家长一般也提不出什么意见,其他教师往往也不易发现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最后,教师的心理情绪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教师养成了良好的自律品格,不但能够用坚强的毅力克服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还可以有效地约束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时处处有利于学生与社会。
1)“慎独”对教师的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完善具有独特的作用
“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应只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现如何,还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一个教师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龌龊,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慎独”是教师人格的镜子。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但人格是否高尚,就从他是否慎独体现出来。越是独处时,人们越能发现自己的灵魂的阴暗面,战胜了自己,就使自己人格不断完善。
2)教师做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诚于中,行与外”和自觉反思,就是在实践“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阐释得更透彻,他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16]其意是说,“慎独”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显然,其突出的仍然是主体在修身中的自觉性。
教师在“隐”处下“慎独”的功夫,就是应该“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认真备课,不敷衍了事,对待学生不偏不倚,对待权势不攀不附,人前人后,都坚持以“师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诚于中,行与外。”要想在“隐”“微”处做到“慎独”,就要忠实于自己的本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师德”内化于心,不是做表面功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者不可无慎,要将教师的职责与义务作为自己日常的行为准则,提高师德师风的自觉性和诚意性。[17]
(三)积善成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教师的德性既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包括高深的学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德性是我们平时积小善、修炼的结果。
首先要积善心。教师以善育善、以善待善,发乎心灵,出于本心,成于大节,养于细节。善心不仅指教师做人要有善良之心,更指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感,有爱的人才能容颜美丽,有爱的人才能心地善良,有爱的人眼里才有世界,有爱的人才能容下天下难容之事。教师胸中有爱,才能启迪学生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等。在一个有爱的教师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可爱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所有的苦难都是前进的动力。教师用爱塑造着学生的心灵,用爱构筑着这个多彩的世界。也正因为这份爱,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但爱要以尊重为前提,我们现在有多少教师是以爱为借口,剥夺了学生的各种权利。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创造。
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6岁到20岁生活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他们的未来。学生们调查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25年后,教授给另外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到贫民窟,与200名男孩中180名取得了联系,发现其中只有4人进过监狱。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记录呢?研究人员感到很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位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75%的孩子都是一位妇女教过的。研究人员在一个“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位妇女。究竟那位妇女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孩子还记着那位妇女?研究人员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妇女却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爱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
善心除了爱心、诚心以外,还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会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教育的工作是良心工作,很多东西是管理者无法用具体的尺子来测量的。只有抱着一份对每一个学生的善心、爱心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高度的责任心,我们才会去充实自身,修炼自身,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养,使自己无愧于每一个学生。种善心,得善果,获善报。
其次要积善事。教师是平凡得,平凡得如同每天的日出日落。但教师又是不平凡的,在每天的日出日落间,他们成就了无数的不凡之人。教师的工作是那样琐碎:看书、备课、上课和学生交心……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工作,考验着教师的德性。教师修养的提高就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的很多教师不会如张丽莉和谭千秋一样,用自己的身躯去救学生,他们大多默默无闻,在清贫中坚守着自己的道德信念。在灯下、在家人的鼾声中写着教案、批改着作业;发着高烧依然坚守在课堂;在漆黑的山间小道上护送学生回家;耐心给学生讲解难题;婉拒学生家长的礼物……这就是教师的善事。正是由于无数教师的善事才成就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使教师自己感到:生的伟大,活的光荣。
积善事要求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奉献是教师的职业特质,没有奉献就不会有事业成就的感觉;无私是教师应有的品性,没有无私的美德,就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美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充满了各种**,教师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享受教书育人的幸福,享受学生成长的快乐。当我们满头白发,回首往事时,我们会为自己辛勤地付出而感动,会为自己无悔的青春而欣慰。当代青年的楷模徐本禹,献身贫困乡村的教育事业;彝族教师李桂林夫妇为了山区的孩子,奉献了青春,他们的事迹感动学生,也感动了中国。所以,教师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时刻把学生的喜怒哀乐藏在心间,多做对学生有益的事情。感动河北校园人物、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的郭银花老师,为了学生实习方便,给学生买自行车;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7000多元资助贫困学生;酷暑天,给学生做好一盆盆凉菜……学生都称呼她“妈妈”,郭老师在成就了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18]
5000年的文明,祖先留给我们的修身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借鉴传统修养方法的同时,要和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3]孟悌清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说课》,http:baike。baidu。view3566。htm。
[5]《论语·子路》。
[6]同上。
[7]徐建业:《教师知识结构》(下),http:。jxtea。
[8]《性理字训·学力》。
[9]《复性书·中》。
[10]《四书集注·中庸注》。
[11]《中庸首章说》。
[12]《人谱类记》。
[13]《困知记》。
[14]《长兴学记》。
[15]《自律、他律和慎独》,http:blog。sina。。sblog_4d5ff5620100g6ek。html。
[16]《四书集注·中庸注》。
[17]《慎独: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http:blog。163。。
[18]摘自河北德育网:《感动河北校园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