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内涵 > 第五节 教师的身心修养(第1页)

第五节 教师的身心修养(第1页)

第五节教师的身心修养

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只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蜡烛”之类的美丽光环,而对教师身心健康问题重视不够。据《教师之友》调查发现:近年来,有近3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仅是身体健康问题,更多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身心负重与压力。[1]

教师身心健康与否,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所以,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一、教师的身体健康

(一)教师身体健康的要求

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而重点应体现在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反应敏捷、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声音宏亮等诸方面。

1。体质健康耐受力强

健康的体质是教师能有效地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能长时间活动和与疲劳作斗争的耐受力。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着脑力消耗,又包含着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他经常用脑思考,经常用嗓讲话,经常坐着读书备课,经常站着讲授辅导,等等。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安排好集体的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这项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坚毅的耐受力。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职业特点的要求必须在年轻时就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刚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满腔热忱地投入了教学工作,生龙活虎,充满生机。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教师职业对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巨大消耗,而忽视了身体锻炼和保健,当人到中年,逐步掌握了教育艺术的技巧,达到教育智慧的高峰期,却未老先衰,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紧张的工作,繁重的事务,他们时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备课时间稍长,就觉得头昏眼花,腰酸腿痛。讲一堂课下来,就感到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实践证明:教师不能不重视自己的职业特点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而且应当从青年时期开始关注。

2。耳聪目明声音洪亮

教学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听力、视力和发声控制。与其他工作相比,耳聪目明声音宏亮也就成了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要求。可以想象,在静悄悄的教室里,教师站立在讲台上,面对着聚精会神听讲的学生,抑扬顿挫侃侃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声细语,用洪亮悦耳又富有情感的讲解语言,把知识传授给热情学习的学生,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过程,定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眼花耳背、嗓音嘶哑、吐字含混不清,即使认真备课、讲解,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保护和声带的保护。

3。精力充沛反应敏捷

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是以人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的,也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形式。精力充沛是人体各部分机能健康协调发展的结果。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才能处于兴奋状态,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反之,对人的视听能力、敏感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将起到衰减和抑制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获得敏捷的素质,必须保持精力充沛。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精力充沛、反应敏捷主要表现在:一是感知敏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善于接收新事物;二是思维敏捷,具有积极的创造意识,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三是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健康的身体素质是教师诸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教师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等各种素质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教师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等各种素质都是建立在身体素质之上的,教师的身体素质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各种素质的载体。

(二)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1。注意饮食营养

在饮食方面,应当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不多吃零食等习惯,要多吃新鲜蔬菜和豆类食物,以保证身体获得全面的营养。教师还应具备科学的卫生常识、营养膳食常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坚持体育锻炼

教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体和肤色。同时在身体机能上也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适应力和生理的调节能力,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旺盛的体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从而也可以减少“亚健康”状态的侵袭。在某些发达的国家,把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是“期望换回最大的经济效益投资”。

教师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体育锻炼还会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锻炼的方式和活动量的大小,可因人、因年龄、因客观条件而异,选择诸如太极拳、气功、游泳、跑步、骑车、球类运动等体育活动,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甚佳。

3。合理使用大脑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所以,尤其要注意大脑的合理使用。就是指既要积极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因为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交替进行。根据脑的生理特性,合理用脑首先要注意掌握自身“生物钟”的变化规律,尽量利用自己的最佳用脑时间,去完成最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教师经常这样做,就形成了动力定型,就能使大脑以最经济的消耗,收到最大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再者要注意用脑有张有弛,有劳有逸。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只占体重的2%左右,但脑血流量约占心脏血输出量的13%左右,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左右。此外,脑神经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很高,长时间连续用脑而不及时休息,会损害脑细胞及其功能。饮酒和吸烟会干扰和抑制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并能影响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影响大脑的氧供应。所以,连续长时间用脑时,对饮酒、吸烟也应有所节制。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社会交往、劳逸结合、调节身心、科学用脑,使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4。注意用眼卫生

教师在看书、阅读、使用电脑等近距离工作学习时,若常常觉得眼睛干涩、酸痛、疲劳,这往往就是视疲劳症状。

保护眼睛、防止视力伤害、减缓眼疲劳,注意用眼环境的改善是很重要的。教师在看书、阅读、使用电脑等近距离工作学习时,每隔一小时至少让眼睛休息一次。避免过强的光线对眼的刺激及在过暗的光线下用眼,尽量减少在移动环境中近距离用眼、避免身处环境污浊、有较强辐射及含有刺激性气体的地方工作及生活,不在电脑及电器较多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工作学习,避免在让眼位不适的状态下过长时间用眼等。

5。讲究用嗓卫生

由于教师用嗓时间长,声带负担过重,加上有的教师不注意声带的保护,不少教师患有声带疾病,既给教学带来困难,又给自己带来痛苦。教师声带疾病的发生,一般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长时间、高音量的用嗓,很容易引起声带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出现急性喉炎;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使发音位置低,声音传递近,常常不得不提高嗓音,从而造成声带疲劳、创伤;三是经常吸烟饮酒或不善于控制情绪,强烈的刺激造成声音嘶哑。因此,讲究用嗓卫生,首先要注意科学的发音和用嗓方法。发音时,应采用腹式呼吸,而不宜采用胸式呼吸,音量高低适度。其次要注意保持咽喉清洁、湿润,上课前后,应多喝些温开水或淡茶水,并经常用淡盐水漱口。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力戒烟酒、少食辛辣食物等。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

过去,评价教师的优劣,往往更多着眼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态度,至多再考察一下身体素质,却很少注意心理素质,这是很不全面的。在教学工作中,常常由此而造成一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失误。例如,某些学历较高,在学科研究方面有造诣的教师,虽然兴趣狭隘、性格呆板,缺少热情,却仍被视为优秀教师。其结果是,他们的学生往往不能够被教师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地工作,但对学生冷酷无情、严厉苛刻、缺乏师爱,以“无限加码”为教育特点,由于他们常常能拿出较高的分数,也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优秀教师。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心灵创伤在学习,视学习为惩罚,视师生关系为敌对,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方面有较高的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材的可靠保证。[2]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一般人心理健康标准有3条:一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二是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三是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我国心理学者从6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为培养教师健康心理素质指明了方向。

1。教师角色的认识

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之一。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认可教师这种专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应该有足够的职业自居心理。而教师在角色认知上的不健康则表现在对教师价值观的认知缺陷,即不能理解自身价值,不能接纳教师身份;对自身的优势认识不足,对教师工作存在自卑、气馁心理;对自身劣势的估计不足等。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这种环境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心活动背景。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