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独创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反过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独创性也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4。抗教育焦虑
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等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与此相反的便是焦虑的表现。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5。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学生、领导、家长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能够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3]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其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都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其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友好的态度、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等,学生时时都会观察和模仿,为其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提供素材,并逐渐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特质,从而促进个人的发展。其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就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心理不健康导致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夏井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何卫,在2000年10月20日上数学课时,因课堂纪律问题,受到任课教师潘某的惩罚。先后三次被吓得跪在地上不停求饶。当时,潘某当众对何卫提出了接受惩罚的四个离奇选项:一是让全班同学挨个打屁股100棍;二是老师亲自动手打100棍;三是吃下10只活苍蝇;四是吃树上的绿虫。几番艰难的抉择之后,何卫选择了第一项。于是,潘某叫几名男生分别摁住何卫的手脚,骑上脊背,用抹布捂住嘴,再叫另一名女生上来开打。这名女生边打边哭,一直打了五十多棍。实在难以忍受剧痛的何卫无奈中途改变主意,表示愿意吃苍蝇。几名男生立刻积极响应,跑到教室外面捉来十只苍蝇,在潘某的逼视下,何卫首先哭着抓起七只苍蝇送进嘴里,吞下两只后,便由于恶心呕吐,将余下五只也喷了出来。潘某勃然大怒,坚决不依,要其重新吃进,何卫又是一番苦苦哀求,方才得以作罢……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
(《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网络课程》,《离奇的教育惩罚》,http:train。teacher。,2011-10-6。)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
许多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据统计大、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依次为25%、17%、13%。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自己身心健康,还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这样一个角色。为此,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既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适应社会的竞争、克服生活中的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教师心理状况不良的表现
教师一旦产生了心理问题,就会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心理状况不良主要表现有以下症状:
生理症状。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一些人表现为不关心身边的事情,但是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却忍不住担忧。在抑郁和焦虑心态中,常常还会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无食欲、头疼、咽喉肿痛、腰酸背痛、恶心、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晕眩等。在某些严重的生活事件诱发下,可能导致自杀。
人际关系症状。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极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例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脾气、攻击和体罚学生等。
职业行为症状。教师心理不健康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出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则出现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教师职业倦怠。这是教师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在教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的比例为16%,按这个比例,全国就有15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中。[4]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数在增加;女性教师职业倦怠在增多;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在变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职业倦怠在增加;教师职业倦怠的强度在加重。由此引发了诸如教师反感教育改革、漠视专业发展、对职业前途悲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身心受损、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许多相关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5]
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心理不健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易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校怀有不满情绪,在教学中表现出:情绪低落、丧失幽默感、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易产生发怒、处罚学生等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调整心理状态。心情往往受自己感受的影响,造成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解读,有一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两种登山观
一位美国旅行家在印度旅行,恰好赶上印度人去圣山朝圣的日子。只见约有数千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顶攀登,蔚为壮观。旅行家平时很注意锻炼,自认为身体非常好,于是决定加入其中体验一下。没想到20分钟后,旅行家就气喘吁吁,迈不动步子了。而那些抱着孩子的女人,拄着拐杖的老人,却一个个轻松地从他身边经过。
“我不明白了”,旅行家对印度同伴说,“怎么他们能做到,我却做不到?”印度同伴回答道:“因为你有典型的美国人习惯——把任何事情都当作比赛。你把山当成敌人,一心想打败它,山自然会回击你,而它远比你强大。但我们不把山当成敌人去征服,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亲近山,与山合二为一。所以,山带着我们,一步步把我们举高。”
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身实际,对工作作出合理的期望,勇于接纳自己。既要工作又要学会休闲,张弛有度。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享受到为学校、为学生、为家人尽到责任的快乐。
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当自己有职业倦怠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主动应对,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积极认知,理智、客观的看待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形成面对压力的良好心态。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
坚持体育锻炼。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预防生理疾病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
[1]李琳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心理健康促进策略》,http:。studa。xinlixue09123114200025。html,2012-5-3。
[2]《从犹太人的尊师重道说开去》,http:。baidu。searchressafe。html,2012-2-1。
[3]《浅谈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http:。100xinli。,2012-10-5。
[4]肖庆华:《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极其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
[5]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