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蔡元培主张在校内设立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四、“教学做合一”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严重地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低下。这不仅妨碍了学生自身的成长,更是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年),原名文睿,后改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动**、积弱的旧中国,为了谋求富民强国之道,陶行知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曾被誉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当代的孔子”(郭沫若语)。他把杜威的教育哲学引进中国,探索开辟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教育道路。他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尤其注重加强教师修养,认为这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根本保证,他从理论方面对教师修养作出独到、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教师修养观。
(一)教师应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12]和其他职业相比,师德的作用更加重大,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13]。所以,他认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最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在他的著作里经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勉勉人”的字句,这些都表达了他对教师表率作用的深刻认识。[14]
陶行知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下列思想道德修养。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关系着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现在,影响着国家、民族和全人类未来的大事业,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命脉”。他强**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15]。陶行知在《新教育》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16]他勉励教师“万勿失却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不图私利,力图“做一番事业”。并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17]。
2。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献身教育,忠诚于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而热爱和尊重学生则是师德的重要表现。陶行知深信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并告诫教师要“爱生如子”。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用真心、真情去爱学生;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陶行知在一首诗歌里告诫教师:“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18]在《怎样做大众的教师》中,他说道:“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陶行知认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他在《我们的信条》中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并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相结合,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9]。“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他要求当时的教师和未来的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20]。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例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教师要使学生成为热爱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自己就应该有“真知灼见”,并且“敢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22];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该有高尚品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以律己,给学生作出表率。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要“共学、共事、共修养”[23],这样才能渐渐地培养起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4。团结协作,共同育人
陶行知强**师之间要注意团结协作。他在1941年拟订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师德规范规定下来。他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十分痛恨“守知奴”,他希望在教师之间创造“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在《创造宣言》中,陶行知形象地说:“培养学生好比塑像,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24]陶行知的这一比喻准确、透彻地阐明了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
1。勤奋好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指出:“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25]这类教师是“教育界的败类”。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26]。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27]。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好学,力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知,“每一位现代的教师不仅拥有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必须把基本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世界趋势、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正确思想方法弄清楚。”[28]
对于教师好学精神的培养,陶行知认为,一要虚心好学。他说:“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知,一无所能。”[29]“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30]。在这里,陶行知特别强**师必须向学生虚心请教,否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31]。二要持之以恒。陶行知指出:“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32]“只要活着就要学习,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进步不断”[33]。这种主张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观点至今仍是当今教师应该具备的学习理念。
2。勇于创新,大胆探索
陶行知十分重视创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他说:“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真理”[34],具有创造革新的品德。他认为教师是改造生活的灵魂,“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他说:“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乃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35]
陶行知鼓励教师要勇于创造,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这样才能使教育事业兴旺发达。他批评以往教育界的一些人胆小怕事,对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大惊小怪,他们的言行举止不是沿袭古人,便是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缺乏创造的精神。
(三)教师应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陶行知比较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着重强调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因材施教能力。
1。手脑并用,提高动手能力
陶行知深刻地指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中国旧教育的通病,必须彻底改革,因而提出“手脑联盟”“手脑双挥”的主张。1946年,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谈道:“教学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手脑并用,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质量,又可以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实际上是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陶行知认为人民大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到群众中去,虚心向他们学习,要求教师在接触劳动人民的过程中,学会手脑并用。
陶行知高度地赞颂了手脑并用,还写了一首《手脑相长歌》。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2。全面了解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陶行知大力提倡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他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他认为这样的教学,“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3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陶行知说过:“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他把教师比做园丁,培养儿童如同培植其他作物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免于枯萎”[37]。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到学生中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38]
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根据学生的才能、爱好,按照各种专业来安排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设有音乐、戏剧、舞蹈、绘画、文学、社会、自然与普通组共8个组。通过不同专业的学习,学生们的不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育才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种有用的人才。
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校园看到一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立即斥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来到了校长室。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对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当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老大,似乎不敢相信面前的事实。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接着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所以你应该受到奖励!”陶行知的话使王友很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抽泣着说道:“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他就让王友回去了。一代教育家陶行知用“四块糖果”的故事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节选自《陶行知的故事》,原载于《邯郸日报》,2012年5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