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与礼仪 > 第六节 教师的礼仪修养(第2页)

第六节 教师的礼仪修养(第2页)

教师为了做好学生工作,经常要与学生进行谈话,应该遵循的礼仪是:

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最好先简要说明内容,让学生有思想准备,然后商定谈话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注视对方,语气平和。教师与学生谈话时,目光要注视对方,赞成的内容应点头示意。与犯了错误的学生谈话,对方如果不接受谈话内容,甚至耍态度,教师要有耐心,摆事实,讲道理,不提高音量、不反唇相讥,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分清场合,入情入理。教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慰问、安抚类谈话,既要深沉、严肃地与学生分担痛苦,又要坚定自信,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反映问题类谈话,既要细心听取,全面了解,又要不厌其烦,以理服人;批评类谈话,要先消除对方的畏惧心理,缩小对方的感情差距,然后提出中肯批评,表情一般要严肃、认真。

微笑交谈,平等沟通。教师与学生谈话时要认真、虚心地倾听学生意见,真诚、实事求是地交换看法;谈话后,应起身送学生离开。

教师与学生谈话忌讳:忌谈话中言过其实,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忌对学生拉长语调,放慢语速、压低音量;忌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忌批评时事实不清,不分场合。教师在课后常常在家访、集会和组织参观浏览时和学生交往,一方面要放下在讲台上严肃、庄严的架子,和家长、学生亲切随和地交谈或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或家长不感到拘束,这时的举止应随意,言谈要幽默、风趣,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切忌板着面孔、故作正经,引起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也不可过于随便,如和学生拉拉扯扯、称兄道弟,这样容易失去老师应有的尊严,给课堂教学和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与家长的交谈

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与家长交谈谦和、诚恳;接待家长热情有礼,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家长会上,教师服饰庄重,举止文雅,给家长以亲切和信任感。实事求是地介绍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多给家长一些发言机会;多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切忌教训指责家长。教师家访前应写便条或打电话预约,并把家访的主要内容告诉家长,让家长有思想准备。预约的口气,应该是友好、请求、商量式的。家访时举止稳重,温文尔雅,讲究方式,与家长诚恳沟通,互通信息,切忌“登门告状”。

二、教师的课堂礼仪

预备铃声响起,教师就要到达教室,检查班级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等待上课。

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同时示意班长或值日学生喊“起立”。教师在讲台上站定后,检查学生起立致敬情况,要求学生向教师行注目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然后再向学生说“同学们好”。学生齐答“老师好”之后,教师向学生行鞠躬礼致谢。课堂礼仪过程虽然简短,但要求应严格,气氛应庄重,感情要亲切。如学生不符合要求,要进行教育,必要时重新组织。

教师课堂站姿要求:抬头、双目向前平视,面带微笑;躯干挺直,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除特殊情况外,不得坐着上课。课堂忌讳:教师缩脖、塌腰,手放在兜里、撸臂;双手扶桌,重心在讲桌上;用脚蹭地面,脚尖不断点地。

下课铃响后,教师应结束讲课,示意班长或值日生喊“起立”,待全体学生起立站好后,教师说“同学们再见”,学生齐答“老师再见”。如果有本校或校外人员听课,教师应示意学生请听课人员先行,必要时鼓掌欢送。

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早退、不拖堂,中途不离开。如课后学校安排有眼保健操或课间操,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做操,待做完后再离开教室。教师因故不能上课时,必须及时请假,由年级组长和教学处安排调课或代课,未经请假不按时上课者,按违纪处理。

课表系学校教务部门指令性安排,不能随便调动。课程调度权属教学处,教师必须按课表上课,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代课,违者按违纪处理。如果因工作和个人原因确需调动时,须经过教学处主任批准,由教学处统一安排。

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内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礼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注重学生站姿、坐姿和看书写字姿势的纠正,要求站直坐正,看书写字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眼离书本、作业本一尺,身离课桌边一拳,握笔离笔尖一寸)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学生视力。

三、教师的公共礼仪

(一)教师办公室的礼仪

举止礼貌。教师在办公室言谈时应使用普通话,尽量降低音量,语气轻缓,用语得体。与别人交谈时应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不高声讲话;不上网聊天,不玩游戏,不登陆不健康网站。行走在办公室内应步幅稍小,动作轻捷。保持常规性的礼貌举止。

遵守公德。教师应自觉保持办公室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废物。教学资料及用品摆放有序,并注意随时进行整理。不在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工作场所吸烟、喧哗。住校教师要自觉保持居室环境卫生,不随处堆放、悬挂、晾晒杂物。

办公室里最不受欢迎的行为:拒绝帮助同事;在办公室比在家里还懒;热衷于探听家事;花钱“抠门”,只“进”不“出”;越级“控诉”(喜欢打小报告);有好事儿不通报;进出不互相告知;常和一个人“咬耳朵”等。

(二)教师集体活动的礼仪

参加升旗的礼仪:教师准时出席升旗仪式。升旗礼仪中,教师精神饱满,态度严肃,服装端庄整齐,规范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声唱国歌。切忌马虎应付、窃窃私语,或衣衫不整、把手插在口袋里。

参加会议的礼仪:会议期间,教师要遵守会场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要保持安静,自觉维护会场秩序。手机置静音或关闭,不接听手机、不发送和阅读短信;不吸烟,不做扰乱会场秩序和与会议无关的事情;要尊重报告人,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对报告人的精彩发言报以掌声。

参加宴会的礼仪:餐桌上不吸烟。如果说50年以前,100年以前,一个绅士问人家:“我可以吸烟吗?”这还算一种教养的话。那么,现代人在公共场合不用问,就不能吸烟!

餐桌上让菜不夹菜。给别人夹菜就是不尊重别人选择的权利。

餐桌上祝酒不劝酒。一个有教养的人不要勉强别人喝酒,有的人认为,不把客人喝倒了就是不热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喝倒了别人,是对不起别人,是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三)教师的社交礼仪

教师在社交中,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举止得体,气质儒雅,维护教师良好形象。

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人际交往活动中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讲究礼貌是为了表达对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在学校里面对学生是教师,但是到社会上就不能犯职业病,不能好为人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判,和外人打交道时若非原则问题,是不能随意对别人进行评判的,社交场合一般强调交往以对方为中心。

约束自己自律自重。礼仪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要求,教师应当自觉遵守执行。教师要学习一些礼貌、礼节、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在人际交往中尊重民风民俗,明礼诚信,谦恭礼让,以身示范。从尊老爱幼、女士优先,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讲粗话,自觉排队购物等小事做起。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自律自重,努力成为践行社会公德的楷模。

(四)教师的网络礼仪

网络通信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遵守网络、通信文明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展示礼仪水准、道德修养和文明形象的窗口。教师在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与他人交往时,应牢记教师身份,恪守公德,诚信为本,注重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在网络活动中,要自觉遵守网络文明,自觉抵制不健康的、非法的、低俗的网站和内容。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尊重他人,语言礼貌,语气友好。对于他人的个人信息,应该注意保密,以免给他人带来伤害;要对自己留言板上的言论负责;讨论区如果发生意见分歧,要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要进行人身攻击;网络交往中在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开玩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诽谤、谩骂和制造流言等,不损害或搅乱他人工作与生活。教师要做到在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行为一致,努力成为维护网络文明的表率。

[1]《谈服饰名言警句》,http:。lvse。siteqhyedu__5947。html,2011-3-1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