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与礼仪 > 第四节 教师的专业修养(第3页)

第四节 教师的专业修养(第3页)

教师除了学校和有关部门的一些管理工作外,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管理、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少先队组织管理。这些工作是大量的、琐碎的,也是复杂的。

(二)班级工作管理的能力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1。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是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有3部分组成。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作业要求等;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

另外,对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形式的组织和安排、课堂学习气氛的调节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以及对课堂上突发事件处理等都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技巧。

2。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实质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即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民主教育活动制度。教师应积极支持和组织学生搞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也就是在教育中包含着管理,在管理中体现着教育。如果缺失这些能力,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所传递的教育信息,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完全充分地展示出来和真正的落实。实行班级民主管理,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3。培养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通过学生对班级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与学生间的友谊和志趣等来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班级里群体的凝聚力。班主任应做到:一要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二要帮助班级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三要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四要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当然,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而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每个班集体的特点。

(三)少先队工作管理的能力

我国《少先队工作五年纲要(2010-2014)》对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有的职业精神,那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职业形象;发扬队内民主,尊重每一名少先队员、尊重每一个少先队组织;要朝气蓬勃、青春阳光,让个人良好的风范成为照亮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最灿烂的阳光。《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对辅导员职责和能力有明确的规定。

抓好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组织开展少先队大队的各项活动;指导和协调中队辅导员工作;培训中队辅导员;关注队员的身心健康,反映他们的意见和成长中的需求,争取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协助社区少工委工作。

在大队辅导员的领导下,指导中队委员会制定计划、开展工作、组织活动;指导中队集体建设,帮助队员学会当家作主。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长,辅导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和文娱活动;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为学校和社区的少先队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作为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辅导员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在少先队组织中带领少先队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与少先队员形成一种平等、和谐、互相帮助的关系。

(四)沟通协调的能力

教师要有与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人际关系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学生家长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与社会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育效果。

1。与学生沟通

教师沟通能力的缺乏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淡漠和心理上的疏远,在教学中表现出教师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精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育人工作中表现出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不信任、不支持、不理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掌握沟通协调的策略。

一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视学生为朋友,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愿意向老师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会向老师吐露自己的“秘密”。

二是动之以情。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要持和蔼的态度、给予深切的关怀,能使学生与教师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并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

三是注意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年龄差异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与思想、修养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差异、思想差异等情况要求教师在沟通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经验和智慧,对学生的内心活动有敏锐的观察力,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其进行沟通。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容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支持,可以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忽然,学生Z和学生C从球场上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班主任老师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以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这两位学生,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他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愤怒的“咆哮”。待这两位学生过来,他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两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他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了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他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汇报。5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张军主编:《教育基础理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班主任是班级组织建设的领导者,也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中的主导者。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时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是一个指导者,让学生自己去面对矛盾,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这种沟通方式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2。与家长沟通

教师要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协**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最信赖的人,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或通信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同家长保持联系。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互相交换意见,客观准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提出统一的要求,有效地进行教育。

如果教师和家长缺乏必要的联系,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教育,甚至是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作用相互抵消。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或思想品德出现问题时,教师和家长往往会互相埋怨以至于责怪对方。所以,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协调起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

3。与社会联系

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匠”,而应深入社会,了解生活。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在学校里受教育,也接受社会的教育和影响。而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影响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社会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如果忽视社会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很难达到。

首先,教师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向社会做调查。掌握社会环境对学生所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思想的、道德的、文化艺术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以及他们在社会上接受教育的程度等。教师要对这一切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1]《教师职业素养》,http:。baidu。searchressafe。html,2012-1-1。

[2]《教师应具备的能力》,http:。baidu。searchressafe。html,2012-1-1。

[3]张军主编:《教育基础理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53页。

[4]张军主编:《教育基础理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56页。

[5]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