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与礼仪 > 第二章 国内(第2页)

第二章 国内(第2页)

(4)学思结合。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有成效,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其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根据这一要求,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孔子有关教师修养的思想,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是教育史上珍贵的精神财富。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孟子、荀子等从不同的侧面对教师修养也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二)墨子——博学多能、文武兼备

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一书传世。其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的“兼士”。墨子对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重视培养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并授予他们各种专门的知识和各种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

墨子创立的墨家私学独树一帜,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颇具特色,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在其教育思想中,也涉及教师修养的内容,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完善教师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主动施教,强力而行

墨子从积极救世的精神出发,反对儒家“拱己以待”“不扣不鸣”的消极等待的教育态度,一贯坚持积极主动的教育,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主张教师应“扣则鸣,不扣必鸣”[17]。就是说,对于主动来请教的人要去教,对于不来请教的人也应该主动去教。墨子把不积极主动施教看作是教师的过失,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一。墨子这种主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倡教师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墨子强调“强力而行”,因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18]。他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强力的施教态度,还认为学生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他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19],意思是说,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即使有超人的智慧,一生也不会有大成就。

2。学以致用,重视实践

墨子强调学以致用,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寓知识于劳动创造之中。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墨子将教育内容分为道德伦理教育、自然科学教育、逻辑学教育、劳动教育、军事学教育,涉及面非常广泛。只要社会需要有用人才,他都去教育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墨子重视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及思维能力。他说:“士虽有学问,而行为本焉,”[20]意思是人虽然有学问,但是行为是其根本,如果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知识也就成为空洞的理论、无用的教条。墨子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讲善辩,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成以后大都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才。

儒家传统教育中也有重视实践之说,但是主要是指道德践履,而墨子则将实践拓展到生产、军事、科技和自然科学等方面,这无疑是当时的一个亮点。

3。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墨子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性格、能力等差异而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要求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21],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

墨子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就应该量力而学,切勿贪多务得,因此在教学中他反对学生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心所欲,盲目学习。教师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量力施教,使学生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22]。这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该增加的就增加,该减少的就减少,切不可千篇一律。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墨子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以身戴(通‘载’)行”[23],言行一致,反对只说空话,不务实际,他说:“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24]又说:“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25]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教师说话贵在能够实行,如果老是讲一些空话、假话而没有行动,那就要受到批评。这种主张言行一致、反对空谈的思想对于反对今天教育界空泛、浮躁的学术风气有着积极意义。

5。主张创新,“述而且作”

墨子批评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26]的保守态度,主张“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27]他认为应该继承古代文化的精华,又要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善的东西日益增多。墨子把“述而且作”的原则应用于教育实践,他的教育内容既继承了《诗》《书》《百家春秋》等传统的知识,又把自己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军事知识与技能、逻辑理论等纳入其中,使其教育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当时的诸子各家。

墨子既重视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又强调创造的重要性,二者辩证统一,这与我们现今强调科技教育创新是一致的,仍有很强的时代性。

6。重视教育环境

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28]。在墨子看来,人性如待染的素丝,不分善恶,人性的善恶完全是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就像“染缸”,“染缸”不同个人的发展亦不同。因此一个人必须谨慎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典型事例。各方面要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墨子有关教师修养的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特征,是中国古代教师修养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借鉴。

(三)孟子——乐教善教,一代宗儒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与再传弟子共同编写了文化名著《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以作为孔子的继承者而自豪,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0余年,他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提出的乐于教育、重视提高教师素质、重视道德伦理教育、重视环境教育等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教师具备的条件

孟子将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三点:

一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孟子提出教育的内容就是封建宗法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道德,以“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中心[29]。所以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提倡的“存心寡欲、反求诸己、知耻改过、持志养气、磨炼意志”等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就是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要求。

二是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孟子热爱教育,尊重教师,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30],并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他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1]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乐事,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连用。孟子乐于教育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坚定其职业操守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孟子还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所作所为要符合正理正道。他提出“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32],大意是教育者品行端正,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反之,如果“未出于正”,则会伤害学生的感情;如果“则反夷矣”,则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学识渊博,通晓专业知识。孟子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33],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34]。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让别人明白,自己还模模糊糊,怎么能让别人明白呢?因此,教育者应该学识渊博,通晓专业知识,要做专家,对所传授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人之患在好为人师”[35]。孟子用这话警告我们,对知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要浅尝辄止。否则,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东西教给别人,结果必将是害了别人。

2。教师遵守的教学原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并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展了这些思想,此外还提出以下两种教学原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