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 第二节 凤凰涅槃成就人生02(第2页)

第二节 凤凰涅槃成就人生02(第2页)

(摘自:《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http:baike。baidu。view111337。htm。)

五、借鉴传统,丰富自我

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修养方法,教师要从这些方法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我。

(一)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医治和克服。省察克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手段。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既广博地学习又能够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心智明了、行为无过错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的是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古人很早就知道要进行自查自纠、自察自省,让自己言行正确,合乎规范,以至问心无愧。老子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里的“自知”“自胜”讲的也是修身克己,要省察自身,看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实现对原有能力和水平的不断超越。克己,就是克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言行等,不使自己有消极之念、非分之想、过激言行,增强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古人非常注重克己,并通过克己,让自己能够恪守礼法,合乎道德规范。

1。省察克治对教师修养的意义

省察克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经历了一个过程,再完美的教师也有缺点和错误,再失败的教师也有闪光点。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反省,找出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经验与教训。自我总结、自我完善,发扬长处,纠正失误,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具有独特风格。她坚持教书育人,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把情操熏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融为一体,教课感情饱满,语言生动,逻辑性强,富有吸引力。于漪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点、线、面、体”的主体化教学方法。于漪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她的不知足、不断反省有直接关系。每上完一节课,她都要寻找闪光点和缺憾,使每一节课臻于完美。

省察克治有助于教师完善自身。孔子强调,教师修养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自觉行动。首先,他强调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即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反求诸己”“不尤人”;其次,要善于自我省察;再次,自我克制,要克制一切私欲、贪念和非礼行为的产生,做到视、听、言、动皆中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过程,就是长善救失、扬是抑非的过程。孔子认为,社会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态度,怎样对待“过”。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因此,他要求:“有过必改,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也”;“不二过”,“内自讼”,不文过饰非;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以别人错误为戒。此外,要“乐多贤友”,“以友辅仁”,要相互“忠告而善道之”。圣人的这些思想强调了省察克治对一个教师自身完善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师仍有启发。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原则时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省察克治有助于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特别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实现人生价值至关重要。强调修身克己,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才干。克服主观主义和自私自利,克服盲目性、功利性和惰性,克服人性的诸多弱点,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激发自己的进取心和创造潜能,把握好人生的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敬业爱岗,与时俱进,融入社会,有所作为。在对社会的不断奉献中,在对自身缺点的不断克服中,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2。省察克治对教师修养的要求

1)教学反思是省察克治对教师的首要要求

教师的专业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是提高专业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进行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对象。在教育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反思自我形象与角色,例如,我是否把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事业,我有哪些方面是符合教师身份的,有哪些是有违教师道德的,等等。其次,反思课程与教学,诸如课程是如何建构而成的,如何提高学科知识的组织化程度?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再次,反思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诸如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运用能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提问是否合理等。最后,反思学生,如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对其他问题不感兴趣?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有哪些差异,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设计教案和教法,课堂效果如何?成功和失败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可以汲取等。

教学反思的本质与作用。反思性教学也是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反思的过程,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与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育活动不是单纯地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反思还将对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7]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的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里的教育思考,就是教学反思。李老师擅长写作,通过写作,整理、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正是这种“反刍生活”式的写作,使他对自己的教育得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科学规律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每一天的工作也有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他要求老师们和他一起写教育随笔,他认为教育随笔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思考尤为重要。人们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同理,教育者往往也应是一位思考者。可见,李镇西能成为名师,与他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有必然的联系。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2)践行省察克治,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淡定之心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现实社会又有诸多的不如意,我们会对生活发出很多感慨。但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要求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颗淡定之心献身于教育事业,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克服心中的不安分,完成百年树人的事业。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人称“天梯小学”,也叫“云上学堂。”有一对夫妻在这坚守了19年,他们就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当年他们到二坪村小学任教时还是民办教师,每月100元工资,还不够城里人吃一顿饭,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还要背着学生们走过艰险的上学路。他们要接送学生们过5道天梯,小一点儿的孩子不敢自己走,李老师背着他们上上下下。背一个孩子下去,就得重复上下两次,按这样计算,背五六个孩子,李老师每次都要攀爬将近400米,相当于百层楼的高度。陡峭绝壁,踩空一步就有生命危险。在这极度危险、恶劣的环境下,二坪村小学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由于他们的到来,二坪村结束了都是文盲的历史,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如果一辈子都没有接班人,我们就在这里干一辈子,直到再也爬不动为止。”李桂林说。是什么让他们夫妻坚持这么久?清贫凶险也没有让他们回头?曾经,陆建芬的弟弟在国外发展,请他们夫妻去帮忙,给出的待遇是他们做几辈子老师也挣不来的,但他们拒绝了。他们想地最多的是他们走了,二坪村的孩子们怎么办?也许他们也曾动摇过,也曾退缩过,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了,而且要永远坚持下去。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不普通的是他们能战胜自身的弱点,成就不朽的事业﹗

(摘自:《感动中国2008年人物故事》,http:baike。baidu。view1。htm。)

3)践行省察克治,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是指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自我披露和剖析,自我批评也即省察,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任何人在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中,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缺点和错误总是难免的。有缺点就要克服,有错误就得纠正,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经常地、严格地、正确地开展自我批评。正确开展自我批评,一要善于正确认识自我。善于正确认识自我,是说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能够清醒地掌握自己思想变化的情况,及时警醒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二要敢于承认错误。公开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关键步骤,是求得别人帮助的必要条件。没有勇气或不想痛快地承认错误的人,也很少能痛快地改正错误。三要勇于改正错误。如果说认识自己需要强调虚心,承认错误需要强调勇气,那么改正错误则需要毅力。一旦认识到缺点错误,就坚决果断地纠正,绝不动摇。所以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而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不断进步。可见,自我批评是践行省察克治的要求和重要方法。

4)省察克治并不是为了一味克制自己、束缚自己

省察克制是为了克服人性中最消极的东西,以便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并予以发扬光大,而不是叫人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因此,当需要见义勇为时,当社会需要人们挺身而出时,我们要勇于担当,不能贪生怕死、一味顾全自己,要勇于伸出援手、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师是平凡的人,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但教师又是人们心中美好形象的化身,人们赞美教师,把他们的美好愿望给了教师,教师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又不能把自己看作普通的一员,应不断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二)“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的方法。它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不可须臾离之“道”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可见,“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的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慎独”在教师修养中的作用

1)“慎独”可提高教师修身的自觉性

《淮南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告诉我们,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故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8]可见,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下功夫。这也就是要做到《中庸》所要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意是说,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人所“不闻”之域。只有这样,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唐代著名思想家李翱曾指出:“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9]这里所谓“其心一动”,指的是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在李翱看来,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就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慎独”必须在此处下功夫。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阐释得更透彻,他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10]其意是说,“慎独”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显然,其突出的仍然是主体在修身中的自觉性。

2)“慎独”可使教师在修身中永葆真诚

“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见,“慎独”离不开“诚意”。朱熹也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只有诚心实意地坚持自我修身,才能把“慎独”落到实处。丢掉“诚意”,“慎独”就是一句空话。

3)“慎独”可使教师修养找到切入点

修养虽有很多方法,但“慎独”最为重要。明末思想家刘宗周对此有独到见解。他指出:“慎独外别无功夫。”[11]“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夫人心有独体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慎独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12]。可见,慎独是教师修养的唯一切入点,不可不认真对待。罗钦顺也说:“独乃天下之际,离合之机,毫厘之差,千里之远。苟能无所不致其慎,则天下一矣。”[13]突出了慎独的重要作用。康有为也说:“《中庸》首陈天性之本,极位育之能,而下手专在慎独。”[14]可见,“慎独”在修身中享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4)“慎独”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

明末著名思想家李二曲认为,能不能坚持慎独,是区分忠与奸、人与禽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众见之过,犹易惩艾;独处之过,最足障道。何者?过在隐伏,潜而未彰。人于此时,最所易忽,且多容养爱护之意,以为鬼神不我觉也。岂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舜、跖、人、禽于是乎判,故慎独要焉。”意思是:众目之下犯错误,容易惩治,独处之时犯错误,最能够自己挡道,什么原因呢?就在于犯错误比较隐蔽,藏而不露。人在这时,最容易忽视慎独,而且多生爱护自己之心,以为人鬼不知。殊不知在隐蔽之处暴露,在细微之处显现,圣人和恶人、人类与禽兽于是就分辨出来了。[1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