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专业发展关键环节 > 二元认知问卷的信效度及相关分析(第2页)

二元认知问卷的信效度及相关分析(第2页)

从性别来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在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认知策略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尽管如此,女教师的元认知水平还是高于男教师,如在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自我意识三个层面。在认知策略上,男教师则高于女教师。

5。不同年龄的差异分析

对于不同年龄的方差分析显示,教师的元认知水平之间以及其包含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自我意识层面的差异则不显著。具体而言,在元认知水平层面,年龄在25岁及以下和31岁~40岁两个阶段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的元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前者。在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三个层面上,31岁~40岁和41岁~50岁年龄段教师的元认知水平均高于年龄在25岁及以下的教师。另外,41岁~50岁年龄段教师在计划策略和认知策略层面的水平均高于31岁~40岁年龄段的教师。可以看出,在中青年教师中,其元认知水平是随年龄的增加而提升的。然而对于临近退休的教师而言,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与25岁及以下的教师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5。3)。这与我们通过多次访谈和观察得到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新入职的教师和临近退休的教师往往是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难点,前者缺乏经验和精力,后者缺乏热情和动力。

表5。3不同年龄的事后多重比较

6。不同教龄的差异分析

对于不同教龄进行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教师的元认知水平之间及其包含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自我意识层面的差异则不显著。这一分析结果和上述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水平上的差异是一致的。因为大多数本科毕业从教3年以下的教师,基本上年龄都在25岁左右,其他段的年龄和教龄也可以进行类推。具体到不同教龄之间的水平差异,见表5。4。在元认知水平层面,少于3年的和16年~20年教龄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的元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前者。在计划策略上,少于3年教龄的教师低于6年~10年和16年以上的。在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上,少于3年的均低于16年以上的,这说明入职初期的教师处于适应和应对阶段,没有太多时间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也进一步印证了休伯曼的教师职业周期理论。他认为教师入职的第一至第三年为入职期,这是“求生和发现期”。由于教师在这一时期面临很多压力和不适,穷于应付,虽然经常面临各种认知上的冲突,然而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

表5。4不同教龄的事后多重比较

7。不同学历的差异分析

从学历方面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元认知水平及其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意识方面的差异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见表5。5。中专学历的教师在元认知水平上与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差异较大,后者均值远远大于前者。另外,在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三方面,中专学历的均值也低于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元认知水平与其学历高低成正比。

表5。5不同学历的事后多重比较

8。不同职称的差异分析

从职称方面来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元认知水平及其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三个维度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意识方面的差异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见表5。6。在元认识水平方面,无职称的教师和高级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的均值大于前者;在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认知策略层面上,无职称的教师与拥有中级或高级职称的教师均存在差异。总之,分析结果显示,职称高的教师比无职称的教师水平高。然而这并不是说职称越高元认知水平越高,因为我国教师职称评定与教龄的密切关系,这可能仅仅是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上比较欠缺的一种体现。

表5。6不同职称的事后多重比较

9。不同周课时数的差异分析

从课时数来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周课时数上的不同并没有造成他们在元认知水平及其四个维度上面的显著差异。

10。不同职业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对于不同的职业满意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元认知水平之间以及其包含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认知策略和自我意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见表5。7。在元认知水平和监视策略方面,对从事教师职业感到满意和一般的教师之间差异最明显,两者在认知策略和监视策略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且感到满意的高于感到一般的。在自我意识层面上,感到非常满意和不满意的两类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元认知水平和职业满意度之间呈正向关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能导致他们对工作更加用心,经历的关键事件的频次和程度可能也会因此有所不同。

表5。7不同职业满意度的事后多重比较

[1]O’Neil,H。F。,&Abed,J。(1996)。ReliabilityandValidityofaStateMeta-itiveIory:PotentialforAlternativeAssessment。TheJourionalResearch,89:234-245。

[2]Cuieford,J。P。(1965)FuistiPsydEdu(the4thEdition)。NewYrawHill。

[3]分值越低,说明越频繁,下同。

[4]*P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