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实践经验:“现在处于眼高手低的阶段”
上语文课,对李老师来说是从头学起。到美希学校以后的几年里,她还处在职业发展的“生存”和“发现”阶段。用李老师的话说,自己还是一个新手,年龄虽大但资历很浅,最缺乏的是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绝对是行为落后于思想,表现在处于眼高手低的阶段,我不由自主地走到老路上。”(I-L-1)她在教学中感觉到最难的是要有相应的教学机智,就是能够随着课堂上学情的不断变换,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于看重自以为呕心沥血的教育设计,浅薄地以为教学形式的新奇是吸引学生的法宝。结果在学生的过度兴奋和浮躁中,声嘶力竭地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四十分钟,感觉很失败。”(I-L-2)
2。学技巧而非生智慧:“解决了眼前问题,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
李老师是一位勤于学习的人,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向实践学习。但在李老师看来,也许是性格的使然,或者说自小受教育经历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很乖的学生的自我形象的影响(I-L-3),已经习惯了一种接受思维。她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学习,但是未必善于创造。李老师说:
“我感觉到有的老师在教学技巧比我要成熟得很多,我就很羡慕他们很有经验地去处理一些问题。人家为什么处理得那么好,我为什么处理得不好,我并不清楚这一点。也许我听了别人的课,我知道,噢,在这个情境当中人家是怎么处理的,遇到相似的情境的时候我会处理,但是遇到不同的情境的时候我就又不会了。”(I-L-3)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很关心“是什么”的问题,而缺乏对“为什么”这个更深层次问题的追问。她能够识别他人经验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能够在相似的情境中运用,但却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所以,李老师缺乏对这些情境的深入理解,只知其形而不能掌握其质。李老师进一步说:
“自己思考不深入,知道自己不对,但是并没有去想自己应该如何做,做的效果如何,假如出现新的情况,我又如何去做,很浅地想了一步。”(I-L-3)
李老师对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是有深刻反思的,她说:
“很希望能够得到很切实的帮助,但是别人都帮不了你。……我觉得不能求助于别人,自己的问题必须要自己去面对,你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有时候学到的理论不可能救近解渴。”(I-L-3)
(二)李老师的教学反思
1。李老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整体而言,李老师的反思并不像张老师那样,每次反思基本上是针对一个问题而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她的反思相对来说比较零散,是针对一些现象的点式总结。
(1)教学目标和内容:游离于反思的视野之外
在所分析的李老师教学反思中,只有一次是在观察张老师的课后,对张老师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描述,表示赞同,而没有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R-L-13)。对教学内容的讨论是在反思教学过程时出现的。在极个别的地方也提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对教材的拓展。教学内容本身并不是李老师教学反思的对象。
(2)教学过程
李老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15篇反思笔记中有10篇是关于教学方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李老师反思的重点内容。“我们已经总结出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游戏形式,使学的过程不再枯燥。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练习的过程。适量的纯音节读物的阅读,给生字注音,听音连线等这样的练习对巩固学习成果很有效。”(R-L-1)
第二,从关注教案到关注学生。在一次反思中,李老师对自己以前在教学中主要关注课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情况进行了反思,认识到教学中关注学生才是最主要的。
“当我不再追求形式的完美,而是把学习困难的学生放在心中,时刻关注他们学会了多少,还需要什么帮助;敏锐体察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给予反馈。我欣喜地发现课变得简洁了,学生被学习内容本身吸引着,往前走。”(R-L-11)
第三,用鼓励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对于学生不规范的课堂行为,李老师的反思是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寻找改善的方法。
“老师不是警察,也不是驯兽员。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伴随年轻生命成长的同时教育者自己也得到完善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花心思经营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不仅是学习上的),那么就一定能找到联结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这两点的那根线,我感觉即使是一条长了许多节点的曲线,也一定是美丽的。”(R-L-15)
(3)学习评价
从一次好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评价不以为然的态度上,李老师意识到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平时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内差异评价。
李老师的教学反思内容集中在教学过程上,只有一次对教学目标的反思也是在观课以后对他人课进行的反思,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李老师很少对教学的目标进行反思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李老师高度认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教材中体现的培养目标没有异议。二是教学目标并没有进入她思考的视野之中,把教学目标作为当然的存在而不予反思。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而着重于如何实施教学内容的讨论,这可能说明她认为教材就是没有必要反思的。在教学评价上,李老师在反思中提出要重视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肯定了把学生作为评价者的做法。
从以上对李老师教学反思内容的整体分析中,我们可以谨慎地认为,如果从课程发展的目标模式来看的话,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李老师始终关心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这些“下游环节”,而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些“上游环节”缺乏反思。进而能够说明的是,教学的艺术与方法是李老师在反思中最优先的追求,而对教学目标这样关乎教育价值,更能体现教师教育思想的范畴,对于教学内容这样关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范畴,在李老师反思中的分量显得非常微弱。如果我们把李老师的反思内容作为整体的分析对象,从使用理论的可转变性角度来分析,她在反思中着重的是行动策略和行动的结果,而对支配行动的价值观较少反思。这说明,从整体上看,李老师在反思中学习的性质是单环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初期,许多老师的抱怨是,学生评价不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把他们在这种情形中的处境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借用这个比喻,其实新课程未尝不是给李老师戴上了新的镣铐。她只是在新课程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和教材所形成的新的镣铐中跳舞而已。
2。李老师教学反思的层次
(1)技术性反思: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
李老师在反思中主要是考虑如何有效率地讲授学科知识,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在15篇反思笔记中,有10篇是技术性反思。通过技术性反思,为有步骤、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基础。但是技术性的反思关注技术而忽视教学的目的,潜在的以传授内容为主,把教学简化为教导和管理性活动。
“经济学家曾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搞革新、求发展。我觉得课堂教学与此有相通之处。一直以来在教学设计上下的工夫很多,这毫无疑问属于技术创新,精心设计过的教学环节显然更吸引学生,且环环相扣,效率高。最近在一年级试行了新的激励机制:以同桌为单位,开展学习竞赛。老师随时通过记分表反馈合作学习情况(最优和最差)并点评原因。每节课评出若干对‘最佳学习伙伴’进行奖励。令人欣喜的是自从变‘个人英雄主义’为‘黄金搭档’进行考评后,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合作,让每个学生动嘴、动脑、动手,参与学习。”(R-L-8)
(2)理解性反思:关注学生与教学情境
李老师所进行的理解性比技术性反思要少得多,在15篇教学反思中,有4篇是理解性反思。通过理解性反思,李老师认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学过程,多运用鼓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杜威的现代教学观提出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教学应实现对儿童经验改造的任务。主张从儿童经验出发,通过丰富、扩展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我想,将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是各学科都倡导和重视的。语文教学不就提出了‘大语文观’吗?只有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的学习生活才是灵动的,有价值的。我也要做有心人,发现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语文’。”(R-L-14)
在上面的理解性反思中,李老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如何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在价值观和信念的层面上进行反思,要注重教学过程所处的环境。这说明李老师在反思中认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比技术性反思中更加重要和主动了,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语文。
李老师逐渐地进行理解性反思说明她在教学中逐渐地从“自我关注”到“学生关注”。这也符合新手教师在探索时期发展的一般过程。李老师在访谈中告诉我,她感觉到上课不再害怕了,自信了许多。她以前在上课的时候,当遇到自己在课前不曾想过的事情发生时,便不知如何处理。有一次张老师和我一起观察完李老师的课后,张老师告诉我,李老师比以前进步多了,当在教学上出现意外的事情时,她能够应对了。以前可不是这样,意外的情境就是一个大石头,她总是绕不过去。用李老师的话说,她现在调控课堂的能力提高了很多,这是让自己感到很欣慰的。理解性反思能够让她花更多心思留心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思考教学环境的变化,增强对复杂的、流动不居的教学情景的适应、改变和创造的能力。
在李老师的反思中,解放性反思进行得最少,只有1篇。在这篇反思中李老师让学生自己出题来检查学习的情况。
“提议有兴趣的同学仿照这题出题考大家。下课前,真的有个孩子交来了题卡。于是第二节课,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解答她出的题目。我发现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很高,而出题的人也颇有自豪感。一连几天,不断有学生交来题卡。学生们解题越来越顺手了。”(R-L-3)
在解放性反思中,李老师体会与认识到给学生主动学习和发现的机会,能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促进深层次的理解。赋权其实是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学不能依赖于外在的权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自我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