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兰达说:“我有个想法,”(她把所有圆筒里的水倒出,然后在最小的圆筒里装满水)“这是我的想法。我们不知道这个圆筒的体积是多少,但我们知道它的体积总是相等的。如果我们将等量的水倒入四个圆筒中,然后用我们的公式来计算,那么就应该得到一个相等的值。”
米格尔说:“让我们试一下。”他将一个小圆筒的水倒入一个大圆筒中,然后再把小圆筒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大圆筒中。“智囊组”测量了圆筒的底部和水的高度,记下数据,将其代入公式。非常确信他们得到的稳定结果是用这个公式计算出的等量体积的水的值都是相同的。
学生们都无比兴奋,让邓巴先生过来看看他们的成果。邓巴先生让每个学生解释他们是怎么做的。“太棒了!”邓巴说,“你们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小组中每个人都参与并理解了这项活动。”
此案例中,四人小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小组中有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有平等的对话和讨论,也有情感的交流。正式的互助学习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经验和资源,同学之间相互反馈、相互学习,达成了生成性学习的目标。
(二)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的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4]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根小棒)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哪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生:……
在此教学实例中,教师多次采用了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如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将6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还有教师要求小组内成员间的小棒可以互相借用,讨论如何将6均分等。通过非正式性互助学习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在此案例中,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开展彼此间的合作交流的,如果因为教师安排而去合作交流,情况可能就会大不相同,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必须掌握合作学习的分组技能、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技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技能以及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技能。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策略三:互助复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