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 第二节 科研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第2页)

第二节 科研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第2页)

(二)研究方法的规范

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方法每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就开拓出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

——巴甫洛夫

课题选择之后,就需要借助研究方法把选择好的符合伦理规范的研究课题付诸实施。研究方法乃是指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解决研究所提出的困境或难题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或遵循的途径、程序、格式或规则。研究方法并不是外在于研究者的僵化不变的条条框框,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研究方法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由于人们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研究方法本身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

研究方法的划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一般而言,依据研究问题的不同,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历史研究(HistoricalResearch)、描述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相关与比较研究(CorrelationalandparativeResearch)、实验研究(ExperimentalResearch)、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等。实际上,这些研究方法必须通过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调研、文献注释等具体的操作环节而得以实现。而在具体的操作、落实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

1。资料客观

资料收集是落实研究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观察研究过程始终的研究步骤。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并避免重复。

首先,研究开始前的资料收集过程应遵循全面原则,否则会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性质的定位,更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资料收集过程的全面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全,二是深。所谓“全”,是指资料收集必须全面,包括如下内容:该课题领域前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采用的研究方法、经验和问题、哪些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此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等等。所谓“深”,是指资料收集过程应遵循“饱和原则”:在现有的研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料收集、比较、分析、整理、录入等工作,直至从资料的收集到分类、分析过程已难以得出新的实质性的研究假设或研究命题为止。

其次,资料的收集过程还必须遵循客观原则,该原则与全面原则密切相关。所谓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有些教师在收集资料准备开展研究工作时,往往由于掌握的资料较为褊狭,而且由于研究素养所限等因素,干脆“手头有什么算什么”,而且,对于资料的挑选也比较主观、随意。所谓客观,是指资料的收集、选择的依据是研究问题本身的性质、研究文献本身的内在逻辑线索、研究过程的客观需要等因素,而并非教师自身的个体喜好,更要摒弃资料收集的随意性、盲目性,这是资料收集时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尊重。

再次,收集到的资料必须进行去伪存真,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而且,资料的收集过程必须注意对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的跟踪与把握,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理论、手段、方法。通过资料的收集、文献的检索,从过去和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启发,准确地找到研究的关键点、突破点、创新点,准确性、科学性是资料和文献的生命所在。

最后,资料的收集过程必须注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目前,由于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素养有限,对图书资料收集、文献体系、检索工具等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重复劳动,不仅浪费了研究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应有的研究价值,造成研究资源的无端浪费,导致教育科学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违背了研究的基本伦理。

2。数据真实

数据是支持论点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的重要论据。所以,所呈现的研究数据是否真实,直接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伦理水平。

首先,在数据收集及运用过程中,应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甚至篡改数据。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特征是:研究者仅选择能够支持自己研究结论的数据,对于不支持自己研究结论的研究数据则不予呈现。这样一来,研究结论早已被预设,所谓研究数据作为论据也仅仅是一种摆设:如果与预想的研究结论相符合就取之而用,甚至故意放大,把部分数据作为整体数据,再或者是直接篡改数据,以支持预设好的研究结论,这些都是严重违背研究伦理的学术不端行为。

方舟子曝著名海归学者论文造假论文图片被篡改

据《京华时报》报道,我国“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因两篇论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记者昨晚从该研究所网站获悉,王志国确因学术不端被免去科研权利,其实验室也被关闭。调查结果是论文中的图片(重要的研究数据类型)被篡改。

报道称,王志国本人曾承认,被撤销的论文中用以说明数据的图片在合成中出现错误,论文其余部分包括结论准确无误,实验结果也可重现。但对于图片问题,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所关心的问题是所用的图片“是如何被人为篡改”的。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博士在9月2日召开的记者会上介绍,工作人员今年6月发现,王志国两篇已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相关期刊撤销,经严密调查,专家委员会认定王志国违背研究所的科研伦理标准及其自身作为研究者的职责。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表示,调查报告和参与调查的专家委员名单将予以保密,以继续对此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所决定,立即免去王志国的科研权利及其研究者身份,并关闭其实验室,并要求其同时撤销另外3篇已发表的论文。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9月2日报道,王志国此前已获加拿大联邦政府、相关科研机构及协会数百万美元科研经费。调查结果公布后,相关机构已冻结经费,并永久取消其资助资格[9]。

其次,更要警惕那些“隐性”的不真实数据。也就是说,从表面看,数据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这些数据却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这些数据的形成具备某种“隐性”的不易察觉的虚假性。也就是说,单从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技术层面来看,许多数据(例如访谈数据,或文件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不容怀疑,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还必须对这些“客观真实”的数据本身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才能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有效。

举例而言,对于问卷调查法中所得到的研究数据,在许多情况下,问卷的回答者并未客观反映事情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对收回的问卷重新做出偏斜估计(responsebias)[10],主要包括如下五种情况。

(1)对事实的回答错误。比如根据记忆回答而造成的事实有误。

(2)假装倾向。包括如下两种情形:一是社会性期望,当问及有关社会不容忍的态度或行为,回答者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故意做出符合社会倾向的回答;二是问及私人问题,使回答者难以回答而不做出真实反应。

(3)默认倾向(ace)。指问卷中有的问题答案的选择项,事先给填答者预定了一个框架,不管提问内容如何,都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比如这样的问题:“偷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是吗?”“正直的人是不会假公济私的,是吗?”

(4)道义理论与事实相悖。例如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问及对加塞插队的看法,所有的答卷者都认为,“最好不要加塞”或“不应该加塞”,可事实上,多数人都有过加塞插队的行为。

(5)无回答。一种是整个问卷不答,一种是部分项目不答。需要分析原因,或表示回避倾向,或判断力不足,或项目过多,内容过于复杂,或问卷设计的问题本身不易理解,因此,必须做出具体分析。

3。调研合宜

调查研究法的运用,必须注意对调查对象人格的尊重。为了确保调查研究法合乎伦理规范,调查研究法的运用应注意如下几个层面。

首先,避免问及个人隐私,对访谈、调研对象的个人隐私的尊重是最基本的研究伦理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有些研究者会有意无意地采用变相的强迫回答的方式进行调研。对于与个人隐私相关的问题,在被访对象不愿意回答时仍然坚持让对方回答,或者是以隐性的故意诱导方式诱使访谈对象说出自己不愿意吐露的个人隐私,这在对较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访谈或调查研究时更需要加以注意,否则,调查研究法会演变为一种研究名义掩盖下的人格或人权侵犯。

其次,访谈或调研之前应消除主观偏见,例如,有的研究者事先把访谈对象定位为“问题学生”或“差生”来进行访谈,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调研暴力”。有些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样本分类标准”,在抽取所谓“问题学生”或“差生”进行访谈时,在访谈之前已经下意识地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询问式的访谈或调研思维方式,被访者被事先预设为“犯错误者”“应该受到批评者”的身份,访谈的过程被扭曲为一种“训育”“训导”甚至是批评过程,从而在访谈过程中出现不自觉的语言软暴力或隐性人格侮辱的情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