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第2页)

第二节 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第2页)

3。家长会不应对学生造成心灵伤害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互通有无、相互理解、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合作形式。通过家长会,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家长及其家庭教育情况,家长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只有家校形成良性沟通,才能使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然而,在现实样态的家长会中,家长会却演变为告状会、“挨批会”,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曾经看过一本特殊的词典——《魔鬼词典》,其中对家长会如此描述:受难日:家长会无疑是多数学生最难过的日子之一,除了在痛苦和恐惧中等待家长回来,还免不了一顿臭骂或暴打,所以一些学生把自己形容成耶稣,将家长会形容为“受难日”。接头会:家长会就是为家长和老师交换情报准备的。“谍报人员”正在会议上“接头”,他们从对方猎取所需的情报,以便更好地对付学生。返老还童: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会把成绩不好或调皮的学生家长留下来,狠批一顿。一位家长这样说过:“我小时候就经常被老师和父母骂,谁想今天会因为儿子挨老师的骂,在低着头挨骂的时候,真有点重返童年的感觉。”[7]

所以,家长会应遵循一种“收与放”的辩证法,家长会是一种收放自如的家校沟通艺术。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在搞清楚问题的原因之后再与学生家长沟通,不可“打无准备之仗”,否则,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同样也会使学生家长感觉到不适。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对家长会的把握要掌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原则:对于告知学生家长学生在校情况的方式要“含而不露”和“露而不含”。

所谓含而不露,就是指点到为止,一定要注意讲话的方式、场合、分寸、时机,要兼顾学生和学生家长两个方面的自尊心。召开家长会之前,教师要对各种情况作深入的分析及精心的准备,保证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愿意接受、乐于接受、能够接受。所谓露而不含,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当面地直截了当地指出某些确实存在的问题,不能隐而不报,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但一定要坚持真诚、善良、尊重的原则。如此,才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尊重。某些不适合在公开场合沟通的信息,则应当留待家长会结束后与家长进行私下沟通与交流。

4。坚持道德合宜的家访工作

信息时代,尽管家校沟通的途径与形式已经大大拓宽,譬如,“家校通”融合了语音通话、短信留言、呼叫中心和网络咨询等先进技术。学生到(离)校时在终端设备上刷卡,就可以把信息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同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家庭作业、活动通知、考试成绩等一些家长比较关心的信息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8]“家校通”的使用在给家校沟通增加方便的同时,它也给家校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有家长埋怨教师转嫁教学压力,也有教师因此丧失通过家访等手段与家长真诚、深入沟通的动力等等。由此可见,家校合作不能满足于“家校通”,否则“家校通”带来的将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隔阂。

因此,传统的家访工作在精神或理念上仍然必须坚持。家访工作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其伦理意蕴就蕴含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之中。在伦理学的意义上,身体退隐后的所谓交流和沟通,其伦理价值会大打折扣。身体退隐后,伦理交往便失去了与身体相伴随的角色身份,网络交往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短暂、肤浅和相互之间义务的冷漠与责任的缺位。因此,家访应该是面对面的,充满真诚、关怀、尊重的互通有无的伦理交往和心灵沟通过程,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家校沟通,面对面的家访具有根本性的伦理价值。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结了家访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行为禁忌,可资借鉴和参考。

一忌过频过滥、时机不当。对于同一个学生家访以每学期一次为宜,最多不可超过两次,并应尽力避开用餐时间,如果是安排在晚上更要注意时间不应太晚,以免影响别人休息。过于频繁且时机不当的家访不但影响教师的精力,还会给家长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生活,使之产生厌烦情绪,吃力不讨好。

二忌做不速之客。每一次家访,教师都要提前几天通知家长,使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待家长同意后方可前往,切莫率性而为做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

三忌准备不足,目的不明。个别教师家访之前准备不充分,或为沽名钓誉,或为完成学校下达的家访任务,仓促而行,为家访而家访,结果家访中要么泛泛而谈言之无物,要么张口结舌,无话可说,不但起不到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目的,还会使教师的形象在家长心中黯然失色。

四忌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家访不是简单的将课堂搬到学生家,家访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个人秀,它强调的是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理解和碰撞。教师如果在家访中只顾自我吹嘘而忘记了家访的本意,除了在家长和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以外将一无所获。

五忌兴师问罪。心灵的交流只有在和谐的气氛和宽松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可是不少教师却将家访当作兴师问罪的好机会,把心灵交流会变成了告状会、批斗会,将孩子在学校的种种“劣迹”一股脑全都告诉家长,人为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与对立。这样的家访,学生害怕,家长反感,教师徒费心力得不偿失。[9]

(二)教师的社会形象

良好的社会形象是教师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社会形象是教师的公众形象,是教师在社会公共场合所展现出来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思维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教师的社会形象关涉到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关涉到教育事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关涉到育人环境的优劣,关涉到教师自身的威信和声誉。教师的社会形象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是社会文明、民族形象的重要标志。

为了维护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友善

在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有一种现象需要一起警惕:虚张声势乱“训家长”,即在学生家长面前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说话时也是使用“训人”式的口吻,这是一种有些让人觉得“恐怖”又无奈的教师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身边有这么一部分教师,他们已经习惯把教训人的口吻迁移到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一旦犯了错,就把家长叫来,家长、学生一起训,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社会形象,“训话”的口吻尖酸刻薄、毫不留情。和学生家长不能用平等的心态去沟通,慢慢会在家长心里积累仇视情绪,这种情绪越积越多,严重影响学生家长对教师素养及教师形象的评价。

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空间倾诉了自己作为学生家长被儿子的老师训斥后的心情[10],这位教师留给学生家长们的社会形象从中可见一斑。

昨天儿子忘了默课文的作业

今天在学校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老师一个电话打来

把儿子说得一无是处

什么成绩这么差

什么做事这么慢

什么功课跟不上

什么以后怎么办

……

接着就是责怪家长

你们要抓一抓了

你们要管一管了

……

上班时间

本来就让工作搞得晕头转向

接这么一个电话

真是闹心

老师训家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