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2。在了解社会伦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掌握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责任与自我修养相统一
教师的社会伦理之所以容易被忽视,具有隐蔽性,重要原因之一乃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岗位的责任预期主要集中在学校场域内的教学及科研,没有特别清晰意识到并强**师走出校门之后所必须遵循的社会伦理及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早在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里尔法案》就以法律的形式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做出了明确规定:“大学要忠实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推广计划已遍及全州。至此,社会服务正式与教学、科研并列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
尽管中小学与大学的职能定位不同,却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也就是说,不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都应具有社会服务意识,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承担作为一名教师所应承担的必要的社会责任。
谈到社会责任,必须辨别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依据康德的观点,只有当一种社会行为是出于责任,即以自觉的伦理责任作为行为的动机时,该行为才具备社会伦理价值。而如果仅仅是行为的结果合乎责任,与社会规范相符合,却以个人功利目的为动机的行为,则无多大的社会伦理价值,甚至完全没有道德价值。例如,街头小店,铺面上挂着“童叟无欺”的金字招牌,而且也确实把同样货物,以同样价格售与一切顾主,不论是白发老者还是黄口小儿。这确是合乎“要诚实”的责任戒律的。然而,店东们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出于诚实的责任吗?当然不是。全都是出于公平正义、尊老爱幼的道义吗?恐怕也不全是。许多人真正动机可能只是维持店铺信誉,以便更多地增加财富。这完全是个人利己的动机,这样的行为虽然合乎道德、值得肯定,却并无真正的道德价值[4]。
因此,强**师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强**师内在的自我修养,教师的内在自我修养才是保证教师的行动出于社会责任的内在的价值依据。所谓“修”是指“整治、提高”,所谓“养”乃是指“培养、养成”,正所谓“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故所谓“修养”,一般指向的是内在的持续性的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修养是保证行为符合社会责任的内在依据,“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所以,对于教师的社会伦理而言,首要原则乃是以内在的自我修养保证教师的行为不仅仅是“符合”社会责任,同时以社会责任来不断规约自我修养,从而使行为的外在社会责任与主体德性的内在修养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循环。
(二)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相统一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教师会向社会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形象:一是外在形象,包括衣着形象、仪容形象等;另外一个则是内在的精神形象,是内在的“精气神”的内蕴与外显,彰显的是一个教师的专业气质、内在涵养和人格风骨。外在形象与内在的精神形象之间是相互塑造、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整天拖沓潦倒,不修边幅,即使原来具备很好的精神素养,长期以来,糟糕的外在形象也会引致社会的非议,从而影响其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样,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注重外在形象的修饰,而不注重多读书、多修心,不注重内涵的修养,那么,这个人就会缺乏一种正能量的内在精神形象,此时,其亮丽光鲜的外在形象不但不会为别人所赞许,反而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不适感。外在形象与内在的精神形象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
无须任何言语交流,每个人在与其他人交往的第一面时就会相互留下一种直觉,比如潇洒、干练、优雅,抑或邋遢、拖沓、粗俗。在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交流,就能够在彼此的心目中留下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实际上是由于彼此内在的精神形象之间产生了内在的默契。我们每个人,都时常处于某种“状态”之中。此处所谓“状态”就是指人们时时处于其中的内在的“精神形象”。有人相互见了面打招呼时会友好地说:今天你的气色很不错嘛,这更多是对其内在精神形象的肯定。许多人每天生活得很幸福、很乐观、积极向上,眼睛会“放光”。这种无须任何言语就能传达的内在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周围的人,这种眼睛会“放光”的人,因为自己的幸福,因为自己内在的正能量及心灵状态和精神形象,而影响着周围的人或事。这些人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温暖了自己,同时温暖了别人。但是,也存在另外一些人,每天生活在郁闷和黑暗之中,似乎人世间的苦难只找他们而不找别人。这些人即使遇到了开心的事情,也总是从悲观或负面的角度去解释,认为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高兴,整日郁郁寡欢,愁眉紧锁,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很苦、很累、生活得很糟糕。他们的人生哲言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实,这些人,主要是没有涵养好自己内在的精神形象,他们的眼睛不会放光,而只会传播郁闷和忧伤。这些人就像是一块马上就要下雨的黑色云块,潮湿了自己,阴暗了别人。
因此,教师作为一代师表,为人之师、受人尊敬,教师是社会良心的代言人,是社会精神形象的代表,教师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的精神形象都很重要,必须做到内外兼修。在社会伦理层面,教师必须做社会的价值辐射者、道德调节者和精神引领者,力求做一个能够传播价值正能量的“小太阳”。
(三)严格自律与自我关怀相统一
教师作为一个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的“小太阳”,其前提和基础是学会温暖自己,关怀自己。教师是社会良心的代言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在教师严格自律,争取留给社会一个正面形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自我心灵的呵护。否则,这个向外传播正能量的“小太阳”,其能量就难以持久。因此,在社会伦理层面,教师必须做到严格自律与自我关怀的统一。
如果教师不懂得严格自律,时时自省,那么,离开校门,迈入社会,在这样一个高速变迁的时代,往往会迷失自己,失去对师德的坚守和对高尚人格的尊重。而如果教师不懂得自我关怀,整日里过得很苦,疲于应付各种压力,愁眉紧锁,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教师对别人、对社会的所谓“道德”却换取了对待自己的不道德,那么,这种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是有理由受到质疑的。
就此而论,我们的媒体在宣扬一些“道德模范”时,总是挑选一些极端的个案作为典型代表,似乎道德模范都必须遭遇常人难以遇见的困境,必须牺牲自己的幸福而换取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而实际上则不然,这些为数不多的个案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普通人。绝大多数的教师,拥有很普通的人生境遇。所以,他们的道德辐射性首先源于他们自身的普通、日常生活的真实,源于他们自己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每一个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家人。他们才是普通教师大众的代表,他们懂得在最真实而普通的社会生活中尊老爱幼、待人真诚、助人为乐,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并爱护自己的父母、爱人、朋友、孩子,这些人才是大多数人生活中的道德模范代表。
二、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家校关系
家庭是人降生后归属的第一个社会群体,是我们每一人生活于其间的第一个宇宙。
1。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
社会伦理的根基在于首先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具体而言,首先,孝敬父母,赡养父母,这是处理家庭关系最基本的一条原则。不孝敬父母者,就不懂得什么是“孝”,不懂得什么是做人之根本,不孝敬父母者,配不上“人”这个称谓,更没有资格为人师表。孝敬父母就必须从两个层面来赡养父母:一是物质赡养,尽到做子女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尽量为父母提供好的生活条件,不遗弃、不虐待;二是注重精神的赡养,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层面。俗话说“老比小”,实际上父母更需要子女的关心,哪怕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贴心的问候,都会对父母的心灵慰藉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其次,互敬互爱,男女平等。迈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如何与自己的伴侣相处,用心经营好婚姻与家庭是一门用心铸就的爱的艺术,夫妻之间形成互敬互爱、男女平等的家庭氛围,在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等方面都要形成平等互爱的平等关系。不强求于人,遇事相互商量、多沟通、不埋怨,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著名的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与爱人胡墨林结婚之后,相亲相爱,互敬互爱,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共同生活了41年,树立了夫妻和睦的光辉典范。
最后,抚养子女、教育子女,是每一个父母都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的14岁的卞迁,1997年以67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他的成功与父母的教育与帮助分不开。他的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他实施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尽管每天工作很忙,家务繁重,但父母一直坚持给卞迁讲有关天文、地理、社会、自然、文学艺术等内容的故事。这些内容对他后来阅读大量中外名著、热爱科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并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了他良好的道德情操。父母疼爱他但从不溺爱。父亲经常告诫卞迁,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走路之后,父亲就不抱他,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犯了错误时,绝不姑息。父母教育卞迁养成“不打架、不骂人、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卞迁的父母作为教师,在家庭中对自己儿子的教导和帮助也是其在学校教育孩子的重要基础。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摘录
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2。建立与学生家长之间平等合作的伦理关系
不同家庭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学生就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枢纽和纽带,家校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何处理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对于孩子而言,所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同等重要的,不存在谁轻谁重,谁主谁次的区别。
因此,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围绕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展开的伦理协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既缺乏合作教育的意识,更缺乏合作教育的行动;二是“合而不作”。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表面上和睦相处,实际上却是各行其是,有的只是等到了学生出了问题时才被迫“合作”几次;三是“作而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由于在教育理念、培育目标上的差异,导致教育内容与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难免产生“内耗”。四是“合而不当”。虽然双方对学生都有良好的教育愿望,但有少数的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做出某些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使得学生家长从内心深处瞧不起教师。例如,有的教师利用某些家长的地位、权力谋求私利,或公开向学生家长索要好处等等[5]。
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家校合作观”: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虽然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论,教师的专业性更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教师对于家长在人格方面具有优越性,两者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与此同时,在对个别孩子的教育经验上,家长反而有许多在集体教学情境中的教师所没有的优势。但在某些中小学校,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开家长会时,家长们毕恭毕敬地站在教师和自己的孩子面前“挨训”,尤其是那些“差生”或学习成绩倒退明显的孩子的家长。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树立这样的家校合作观:一是教师对于家长而言,并无任何教育特权;二是尊重家长的人格、经验就是对自己教育者人格的尊重,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本身的尊重;三是家校合作的水平高低,主动权在教师的手中,教师既要积极主动,又要行动有方,以主动协调的积极友善态度出现在学生家长面前。
因此,教师对学生家长的尊重就成为家校合作关系中的重要原则。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难以克服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克制,要有耐心和智慧。在中小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多发生在学生出问题时或召开常规性的家长会等。在常规性的家长会上,遇到合作的困难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在学生出现某些方面的棘手问题时,也就往往造成家校合作过程中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错误不等于家长的错误,在遇到问题时,不要动辄埋怨家长,甚至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家长发泄不满情绪;其次,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自己讲话的分寸,注意自己处理问题时是否适度;最后,区分清楚“学生犯的错误”与“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要盲目,要保持清晰谨慎的头脑,学会“冷处理”的教育策略,并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多向有经验的同事或领导请教。
二是对所有家长都必须一视同仁。教师在面对孩子们进行课堂教学时,有一个关于课堂资源分配的教学公正问题。而在与学生家长们进行交往时,则会涉及教育公正及社会公正问题,涉及教师自身的形象问题。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自己所接触到的学生家长的素质如何,与他们打交道都是自己分内必须要做的事,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是自己的工作责任使然。所以,教师是没有权力拒绝、挖苦、歧视任何一位家长的,教师要在心中时常告诫自己:每位家长都是平等的。而实际上,一视同仁的根本在于面对每一位家长时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会移情性的教育理解。多数家长是通情达理的,是比较容易沟通的。一视同仁并不意味着教师与每一位家长的相处都采取完全相同的方式,而是意味着对待每一位家长的真诚友善之心是完全相同的,真诚友善之心的无差别才是一视同仁的根本所在。
三是尊重所有家长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尊重家长指出学校工作不足的权利。第一,教师必须明白这样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怀远比不上学生的父母。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学校是制度性的“前台”,在学校场域,学生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戴上了某种面具来伪装或保护自己,以保证自己能够在班级、学校的制度化的环境中生存。然而,家庭则是个人化的“后台”,在家庭里,学生的所言所行更接近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自己的老师相比,学生与自己的父母接触时所呈现出的面貌更为真实可信。第二,在当代,许多学生家长本身就拥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并不一定在育人方面比家长更优秀,有些家长提出的意见很中肯,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所以,教师应该谦虚谨慎,保持一种开放吸纳的心态,尊重所有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充分尊重他们提意见的权利。
四是多给家长一些必要的宽容与谅解。对家长们的期待与要求要恰当,不能过于苛刻。许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学生家长每一天在相应的作业项后面签字,以保证完成作业的质量,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偶尔由于孩子疏忽或家长疏忽没有签字就重重责罚孩子,甚至在课堂上因此而公开批评孩子、数落家长的做法是不当的。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教师要始终提醒自己,用一颗宽容友善之心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家长。
有一次,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知道一个学生的爸爸妈妈喜欢打麻将,根本不管她的学习。班主任知道后,找到这个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晚上与学生一起去了她的家里。进入家门后,班主任发现家里有两桌麻将正在进行,见到老师来了,两个家长忙松了手。班主任把两位家长请到了另一个屋里,也请来学生。班主任首先说:“我们中年人其实是最辛苦的,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工作上也常常不顺心,生活上也有许多苦恼,一天累得呀,简直没法说。但是,我们都大半辈子了,我们的希望在哪里?”妈妈说:“我们这辈人是完了,我们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有点出息。”班主任叫孩子去做功课,把作文交给两位家长,说道:“孩子的这篇作文,很多老师读着读着都被感动得流眼泪,我们准备送到一个比较大的刊物去发表,现在请你们两位帮忙改改。”两位家长一起读了近半个小时,妈妈都哭出了声。孩子的父亲说:“老师,你没有批评我们,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不是称职的家长。老师,我们把作文留下来,每当我们手痒想打麻将的时候,只要看看这篇作文,我们就会克制的。”班主任说道:“我的意思是希望你们少玩一点麻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了,偶尔打几次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够多一点时间陪孩子,能够多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心,孩子会理解你们的。”[6]班主任并没有去责怪家长,而是用宽容与谅解打开了学生家长的心结,很巧妙地解决了在家校沟通过程中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