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六个基本内容 > 第三节 教师的仁慈(第2页)

第三节 教师的仁慈(第2页)

请看以下这则教学案例:

两个男生在课间因为一件小事吵架,其中一个学生挨了两拳,刚要还手,上课铃响了。被打的学生觉得吃了亏,怒不可遏。他站在教室门口指着打人者大声喊叫:“有种你给我出来,我非把你揍扁不可!”这时来上课的甲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一切。甲老师愣了一下,马上和蔼地对那位喊叫的同学说:“某某同学,你看老师拿了这么多作业本,你能帮老师发给同学们吗?”这位同学很快接过作业本发了下去。甲老师又对全班同学说:“刚才某某同学虽然和别人闹了点小矛盾,可是他为了不影响上课,愉快地帮老师做事,这很好!我相信他下课后会正确处理这件事的。”挨打的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表扬,转怒为喜。结果,这位同学不仅上课认真,下课后也没有再找那个同学闹别扭[58]。

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一是有宽容的胸怀;二是宽容有法。他成功地使要与人打架的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做好事上来并使之对事情本身有冷静思考的可能性,他委婉、尊重与鼓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有效。教师的仁慈与教师的公正一样,都需要高度的教育艺术。除了面对学生的仁慈需要有方法与理智之外,教师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同事和周围的人士的仁慈也必须反映教师的文化涵养,而这一文化涵养的实质也是它的理智与方法特征。

三、教师仁慈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公正与仁慈两项原则去处理。对教师来说,能否做到对人仁慈,尤其是对学生做到仁慈施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性伦理课题。教师仁慈的意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自由感(意义)

这一意义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由于仁慈具有的超越性,一个能够真正做到对人仁慈的教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在道德、业务上达到了某种自由境界的教师。仁慈会使他在工作环境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同时,当教师真正践行仁慈原则时,他也必然会体验职业的自由与人生的意义。自由感是教师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只有具有自由感,教师工作才是充满乐趣的。所以,仁慈德性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使之发现自己的职业意义,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仁慈意义更为重大。具体表现为下面要谈到的动机作用、榜样效应和心理健康功能三大方面。

2。动机作用

动机作用主要是说教师的仁慈或者师爱会以积极的情感为中介影响教育对象,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的道德成长。在生活中,师爱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据说杜鲁门总统的成功就与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59]。在实验研究方面我们只要以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为例说明即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报告(1968)证明[60],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等等都有着十分明显和积极的影响。

3。榜样效应

正如只有教师的公正才能教育出公正的学生一样,也只有教师的仁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仁慈,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对他人的仁慈态度对学生的仁慈品性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正让学生学会公平、正直、刚正不阿、遵守法度的品质;通过教师的仁慈,学生则能够体验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信任与关怀品质,对人的友善、慷慨和宽恕等等。

4。心理健康功能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神圣的——他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也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十分在意。过于严厉的教师往往会使学生面临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疾患;过于放纵的教师又会使学生失去必要的控制能力的学习机会,形成社会性发展上的错觉,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实行真正的教育仁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三毛曾经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时间长达7年——不肯上学,害怕所有人,因而不愿与外界接触。起因即是初中二年级时因为成绩不佳一个数学教师在她的脸上画了两个“鸭蛋”,让她当众出丑[61]。有人认为这一心理疾患还是她后来自杀身亡、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教师的仁慈实际上是学生一生成败和整个教育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教师的仁慈从某种意义上会超越心理健康层面。按照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的观点[62],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权力结合摆布个体的社会。在现实的社会和学校生活中,不正常往往不是你错了,而是你未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规训与惩罚就成为压迫人的一种手段。由于这一权力系统的存在,即使我们认为正常的东西往往也构成了对于个体的压抑。因此,以一种宽容、仁慈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一切人,就成为一种当代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抉择。从这一意义上说,仁慈具有更广泛的时代意义。

四、如何做一名仁慈的教师

要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按仁慈的原则行事,教师必须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境界、拥有教育的效能感、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与技能以及成为一名学生的心理关怀者。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成为一名仁慈的教师才是可能的。

(一)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新约·路加福音》中记载,当耶稣行将被处死时,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小说《为了回忆的诗》中也记载,1944年2月,一个属于即将被纳粹行刑队枪决的人说:“我死时心中不怨恨德国人民。”所以安德列·孔特-斯蓬维尔在他的《小爱大德》中这样评述宽恕和自由的关系:“即使套着锁链,他也比杀死他的凶手们更自由,因为他们是奴隶!这正是宽恕所记住或表达的,它与慷慨相结合,这就像一种过多的自由,它看到罪人们太缺少自由,以致不能对他们恨之入骨……”[63]

不仅宽恕,而是作为仁慈的全部内容都需要道德上的自由。而道德上的自由实际上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慈不同于怜悯,双方在人格上是对等的。但是,人格上的对等并不等于仁慈原则调节的双方在道德境界上处于同一水平。对教师而言,只有在道德修养上处于更高的水平,才能真正践行仁慈的原则。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我们就会陷入日常利害之中无法自拔,自己都是不自由的,我们如何能够心平气和地对人、对事,践行仁慈原则?此外,从仁慈与公正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到较高道德境界的必要——因为仁慈是一种比公正要求做得更多的道德法则。

(二)拥有教育效能感——教育信心。

教师的仁慈不仅要求我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而且要求我们具有较高的教育效能感(即教育信心)。

依据林崇德教授的观点,教师的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效能感、个人效能感和总体效能感三类,随着教龄的增长,一般效能感会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而个人效能感和总体效能感会出现上升的趋势[64]。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们渐渐认识到教育之外还有许多条件会影响学生,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随着教育工作技能的日益提高,教师对自己和对教育的整体作用越来越自信,故个人效能感、总体效能感越来越高。

我们认为,教师应当树立“通过教育,学生一定能够成才”,“通过努力,我一定能够教好我的学生”的教育信心(即一般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只有有信心,我们才能冷静地面对问题;也只有具有较高的教育效能感,教师才能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事业。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苛刻、冷漠的教师往往都是教育上的失意者。由于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所以暴躁、蛮横、失去理智。这样的教师,我们是无法期待其具有真正的教育仁慈的。

但是,教育效能感并不能够凭空产生或提高,教师能够做的只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以践行教育仁慈和践行任何其他师德规范一样,其基本条件都是要求教师懂得并掌握真正的教育艺术。

(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公正本身即要求显性的规则存在。公正就是这些规则和规则的实施。与公正不同的是,仁慈并不必然具有显性的表现。林崇德教授曾经指出:“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65]

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66]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重要的一点原因是教师缺乏合适的表达情感的技巧。

在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往往不仅使我们认为“严是爱,宽是害”,而且即使是当我们真正希望表达对学生的热爱、欣赏时,我们也往往是板起面孔的。这样就使我们的情感表达失去了表象,学生无从接受。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在意老师的表面上的情感表达,如果教师缺乏表达技巧,教育仁慈的原则就无法实现。所以,如何表达我们对学生的仁慈或热爱,如何使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成为学生对爱的解读对象,需要我们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的技巧。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语言、教态和其他手段恰当地表达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期待与善意的要求。

(四)做学生的心理关怀者。

美国学者林格伦(Henrydgren)在他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不一定是一个教师的主要角色,除非我们考虑到儿童教育在本质上是改善他们心理卫生的过程。而如果一名教师对他的工作中的(心理)诊疗方面无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应当做的,其成效要小得多。……教师应当清楚他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色的重大责任。[67]

1988-1991年,卫生部曾经对23个省市2。4万名独生子女进行过精神卫生方面的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5%[68]。最近一项较大规模的调查则证明,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高达21。60%[69]。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家长们已经普遍将未来的竞争自动提前到儿童、少年的学习期,我们还存在着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加剧的趋势。因此,仁慈原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教育伦理原则。

做学生的心理关怀者要求教师至少应当做到这样几点:1。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努力形成关怀学生的日常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生活在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之中。2。应当了解必要的心理疏导技术和其他心理学知识,正确地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正确面对不同发展阶段上所遇到的心理问题。3。对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要在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提高成绩的同时,首先要注意消除心理压力,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对其他心理上的问题能够区分问题的性质,予以合适的处理。在心理上关怀学生虽然是现代教育伦理的要求,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却必须通过教师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素养去解决。所以,教师应当意识到心理知识和技能是实现教师仁慈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努力加强这一方面的专业素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