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 第二节 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02(第2页)

第二节 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02(第2页)

④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作为鼓励的外在象征可以是奖品或奖金,但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慎用物质奖励外,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将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征形式看成是第一位的。

⑤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月考的奖励与表扬

进入10月份,高二年级的第一次阶段性检测结束后,我就在思考:学校的奖励似乎已经不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突然一个想法在我脑海涌现:学生最怕的就是老师联系家长,因为这个情况往往带有告状、投诉的性质。如果我们是打报喜电话给家长的,我相信他们肯定会很高兴,而且也会把这个好消息转达给学生,那这样的表扬是不是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呢?人常说:心动不如马上行动。于是,我拿出成绩单和手册,对照进步名单,无论是飞跃性的进步还是十名的小进步,都逐个打电话通知家长。正如一开始所说的,家长一听到是班主任,马上很紧张地问:是不是小孩子又闯祸呢?我赶紧解释说不是投诉,而是报喜。从电话里,我可以听出家长由担忧到欣喜的声音明显变化了。接着,我把此次联系的主要目的告诉家长:一则家长能以此鼓励一下学生,二则也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激励。家长也都一个个在电话里答应了我的请求。挂下电话,我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现在就等着下个礼拜回来看学生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检验出我的尝试是否成功了。

周日晚自习,我留心看了一下学生,我发现大家都很兴奋地投入到作业和学习当中,连林某也做起了作业。但此时我还不能完全肯定,直到一本周记才让我发现原来“润物可以细无声,借力照样塑造人”。学生写道:今天回家吃完午饭,爸爸突然拿出三百元让我自己去买双鞋,说是作为我此次进步的奖励。我心想:我都还没说,他怎么知道呢?后来爸爸告诉我班主任打电话回来报喜了。爸爸也希望我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争取更大的进步。那天下午,我并没有接过爸爸的三百块,因为对我而言,一向严肃的爸爸能表扬我,那已经是最大的奖励了。我还得继续加油,不辜负爸妈的期望。看到这里,我知道我的所有预期目标都已经实现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继续巩固成果了。[22]

相应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惩罚措施时应该注意惩罚的教育性问题,注意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第一,实施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能为惩罚而惩罚,更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获得痛苦体验而实施惩罚。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实际寄寓了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在学生已经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决心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惩罚的实施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那种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

第三,惩罚的灵活性。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一方面,惩罚的形式应当多样化;另一方面,惩罚应该因对象而异。比如对于感受性较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少用或减轻惩罚的强度。反之,则应当加大惩罚的力度。

第四,惩罚的实施应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一方面,惩罚强度必须足以警醒学生;另一方面,惩罚又必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造成精神或身体上真正的伤害。此外,惩罚的实施还应有时机的意识,注意场合与火候。

第五,适合公开处罚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同时也扩大惩罚的教育面[23]。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事件曝光之后,学校纠正了该班级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目睹此事的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2)“差生”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较低的所谓“学困生”。虽然该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秩序的破坏者,但是,这主要是因为该群体长期受压抑所积聚而成的自卑心理、恐惧心理、消极沮丧心理、对立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在作怪。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用尊重、关爱、公正及智慧来与该群体相处。

具体而言,第一,动之以情暖心田。情感结构往往封存着一个人内心深处最脆弱、敏感的神经,触及人的情感结构是打开其心扉的重要法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实更需要尊重。如果不是智力问题,或学习基础太差,那么,学生不愿学习或在某方面的发展明显存在滞后,就一定存在某种特殊且不易为人所知的深层次原因,教师应该善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让学生真正从其深层的情感结构层面产生对学习的向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与希望。

第二,细微之处找亮点。“差生”往往是被“标签”长期压得难以翻身,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己一无是处的自我心理暗示,强化了“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教师应该善于在细微之处找亮点,相机而动,春风化雨,与细微之处寻找打开学生心灵结构的钥匙。

一位幼儿园的女教师在介绍本班孩子的美术作品时,举起了一幅图画,那上面除了一些规则的横竖道道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位老师微笑着向大家介绍:“我数过了,这位小朋友的画中一共用了24种颜色,是我们班使用颜色最多的小朋友。我为他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而高兴。”这位女教师从学生一幅似乎一无是处的画中发现了不寻常的“亮点”。我们在教育“学困生”时也应该像这位女教师一样去尽力挖掘并逐渐扩大其“闪光点”,让他们看清自己的前途,奋发努力。

第三,因势利导显智慧。“差生”的转化关键在于抓时机,使巧劲,“四两拨千斤”,彰显教师的伦理智慧。如此,“差生”的转化过程就显得容易很多,否则,直接的硬碰硬或干脆放任不管,都不符合教学伦理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巧妙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教育案例中,仔细体悟、品味“差生”转化的时机与智慧。

陶行知在做校长时,一天,陶先生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很惊讶地接过糖果。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为惊讶,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第四,齐抓共管成合力。教师应该与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合力,因为“差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方面的发展困难,其形成原因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因素导致的,因此,必须多方面形成智慧与关爱的合力,共同发力,在学生的周围形成一种长时间、大空间的高效教育体系,促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重新点亮希望之光。

第五,持之以恒固成果。对“差生”的转变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的工作。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进步不明显而放弃努力,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在取得一些成绩后,因为沾沾自喜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内在的教育责任感、使命感,不能视课堂教学为45分钟之内的教育工作,更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常态化、终身化的工作,长期关注“差生”们的学习与生活点滴,持之以恒,持续关注,坚持不懈。

(四)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1。教学过程中的“四心”“一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始终伴随“四心”:对学生有爱心,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有责任心、对教学问题的处理有耐心和细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心的厚度、责任心的强度、耐心的程度、细心的密度。其中,爱心是基础,责任心是关键,耐心是核心,细心是重点[24]。

具体而言,首先,让教学过程充满爱,让教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体现爱的温度,用爱心去化解教学过程中的困境与问题。其次,对学生、对学科知识、对教育事业充满尊重与敬意。不把教学效率仅仅理解为知识传授的效率,不把教育竞争的弱势群体视为“废品”“差生”加以歧视、冷落、淘汰、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抱着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因势利导,帮助所有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认识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再次,耐心是教学伦理的重要要求。教学过程面临的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及价值观念,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差异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沉得住气,心胸宽阔,宽容大度,教学过程需要发展的眼光。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适时的道德控制和道德诊断,把细心变为自己的职业习惯和工作重点,教学伦理的魅力与影响力往往体现在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中(如本书将要谈到的教学眼神)。

与“四心”相伴随的,还有“一力”,即亲和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谓教师的亲和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情感的作用力。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教学行为的亲和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劲头甚至学习成绩。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学生不但喜欢其人,模仿其言行,而且还喜欢他(她)所教的课程,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比较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人格魅力是教师亲和力的起点,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是教师亲和力的核心,和谐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亲和力的着力点。教师亲和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关爱学生,树立朴实的平等意识;加强学习,提高学科知识水平;注重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25]。

2。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修养与平和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平和心态往往能够向学生和周围的同事展现出好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事冷静,始终保持平和且积极向上的心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是保持平和心态的重要路径之一。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基本情绪包括愉快、恐惧、好奇、痛苦等;复杂情绪包括厌恶、焦虑、骄傲、内疚、尴尬、嫉妒、羡慕、爱、恨等。情绪还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包括: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激励和爱等。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可能会面临“好心没好报”“出力不讨好”“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等情况,教师首先要“看得开”,不能动辄发怒,失了脾气,丢了形象。在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掌握恰当合理的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其关键在于调节教师自身对特定教学事件的信念或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一定要反省自己的信念或想法究竟是什么,有何不当之处,然后再用新的恰当的信念或想法来驳斥旧的不当的信念或想法,从而产生新的更为积极的情绪与行为,这种保持平和心态,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称之为“合理情绪疗法”,其具体路径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当教师因为事件(A)而导致某种不良情绪和行为(C)时,教师必须反思,直接作用于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不是该教学事件或困境本身,而是其导致自己产生的某种信念或想法(B),让自己感觉痛苦或悲哀的正是这种信念或想法,而这种信念或想法很可能是不正确的。所以,教师可以用事实或道理来驳斥(D)该信念或想法(B),产生新的信念或想法(B1),从而导致新的情绪和行为(E)。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