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比较教育学概念 > 第四编(第3页)

第四编(第3页)

四、文化圈或新经济共同体中教育相互作用的研究

最近几年,文化圈或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欧洲统一问题最引人注目。欧洲的一体化使欧共体各成员国的教育面临许多问题,教育家们则希望教育能够在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儒家文化圈的经济合作也已受到高度重视。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改变21世纪国际关系格局。这些都将影响各国教育的发展。可以预见,以文化圈或地区经济共同体为背景,考虑其内部各个国家教育的特点和相互作用,探索教育在地区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将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热门课题。

五、国际教育的课程与制度研究

为了加强各级学校学生对相互依赖的国际化社会的理解,国家需要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工业革命引发了以识字和计算为中心的扫盲运动,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以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中心的新的扫盲运动,社会的国际化也给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扫盲任务,即“国际知识扫盲”。不管是单独设立课程还是在现有的课程中增加这些教育内容,都有一个“国际教育”课程开发的问题,比如,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问题已经反映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比较教育家一方面要了解“国际教育”在国外的发展情况,研究在中国开展这项事业的目标、方法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协助本国的有关专家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

六、跨国学生流动问题研究

国外比较教育界对留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得比较多,相对来说,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对这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留学生在学生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可是其影响的大小远不是这个比例所能说明的。留学生的流动方向、学习的专业、留学经费的来源,以及留学生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可以预见,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到我国求学,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外国留学生接纳和培养体制,对我国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的国际化涉及各个层次的教育,但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大。建立一批与国际社会同轨的大学,或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办有特色的专业,以吸引海外学生,都是值得考虑的措施。这些问题都需要比较教育家深入开展研究。建立我国的国际化比较教育教学与研究基地,则是对比较教育家的一个挑战。

七、海外华侨与留学生子女教育的研究

海外华侨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他们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协助他们搞好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日本政府就非常重视海外日侨子女的教育。[25]海外华侨既要与当地社会融合在一起,又要保持华人的特色,这使得他们的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另外,我国在国外的留学生(将来可能还有国家或企业的工作人员)的随行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注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面向政策的,而不单是学术上的兴趣。

远距离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蓬勃发展,[26]然而,过去的远距离教育系统主要限定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发挥作用。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教室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手段上的可能。全球教室的影响与日俱增,可把它看作远距离教育国际化的一个表现。根据新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教育家可以构造出新的学习环境。全球课堂与传统课堂(面对面的单一文化的课堂)在教育目标、课堂组织结构、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师生互动模式教育方法、评价方法和教师的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将有很大不同。当然,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它们之间在有些方面将互相接近,我们不妨暂且将这个领域称为“全球课堂教育学”。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需要有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教育、跨文化心理学、远距离教育和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合作。

九、教育知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

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没有国界的,然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方面,它们受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传统和学科的制度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们一旦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共享。在信息社会,这种共享的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是空前的。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教育研究曾受凯洛夫、赞科夫、马卡连柯、布卢姆和布鲁纳等人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学者也发展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对教育知识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研究,将是我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提高我国教育研究水平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教育研究的共同特点、共同趋势、相互影响及民族特色,探索教育知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途径与模式。

十、比较教育的国际化研究

比较教育的国际化指的是构成它的基本要素的国际化,即主体、客体、方法、媒介、目的和参照系统的国际化。它的集中表现是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国际化。比较教育曾经为教育的国际化做出过贡献。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教育是本国教育与世界各国教育发生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生到发达国家的国际与比较教育中心学习,而不是到教育的其他系、所或中心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27]这里的原因不是学术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国际与比较教育部门相对来说在各个方面显得更加国际化。可以预见,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比较教育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比较教育需要加强对自身的反思和建设,其中,国际化是它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比较教育是国际性的事业。只有世界各国、各民族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见解,才能使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繁荣昌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8]加强比较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推动比较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国比较教育事业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转引自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61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TheDivisioioegiesfeaiion(Draft),1993,p。18。

[4][美]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赵宝恒、李环等译,35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美]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赵宝恒、李环等译,360~36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赵崇华、张国忠:《国际校企合作的一个新动向——美国大学向日本公司募集赠款》,载《外国教育动态》,1991(5)。

[7][美]巴巴拉·柯珊:《建立21世纪的全球教室》,李琳编译,载《现代远距离教育》,1992(2)。

[8]TheDivisioioegiesfeaiion(Draft),1993,p。30。

[9]MaitlandStobart,“ThecilofEuropeaionintheernationalReviewofEdu,1992,38(6)。(由于东欧剧变,欧洲理事会的成员数开始增加,至1992年夏天,总数已达27个。)

[10]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6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GrahamPike&DavidSelby,GlobalTeacher,GlobalLearner,Looughton,1988,pp。34-35。

[12]GrahamPike&DavidSelby,GlobalTeacher,GlobalLearner,Looughton,1988,pp。272-274。

[13]转引自万明钢:《美国多文化教育发展历史评述》,载《教育研究》,1993(1)。

[14]GeraldL。Gutek,AmeriEduaGlobalSoternationaliziimanPublishingGroup,1993,p。224。

[15]转引自万明钢:《美国多文化教育发展历史评述》,载《教育研究》,1993(1)。

[16]W。H。Taylor,“EdugBritishforEuropeanship”,EuropeanJourion,1993,28(4)。

[17]GeraldL。Gutek,AmeriEduaGlobalSoternationaliziimanPublishingGroup,1993,p。227。

[18]GeraldL。Gutek,AmeriEduaGlobalSoternationaliziimanPublishingGroup,1993,p。227。

[19][英]W。D。Halls:《文化与教育:比较研究的文化主义方法》,见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228~22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0]W。D。Halls,“TheIionalBaccalaureate”,inTorsto。e(eds。),TheIionalEncyclopediaofEdu:ReseardStudies,vol。5,amonPress,1985,p。2647。

[22]JohionaegratioionalReviewofEdu,1992,38(6)。

[23]GeraldL。Gutek,AmeriEduaGlobalSoternationaliziimanPublishingGroup,1993。

[24]G。Z。F。Bereday,parativeMethodiion,NewYork,Holt,RiandWinston,1964,p。4。

[25]MarkLiionalism,Iionalization,andtheDilemmaofEdualReforminJapan”,parativeEduReview,1993,37(2)。

[26]DesmondKeegan,FoundationsofDistaion,3rd,Le,1994。

[27]薛理银:《问题法与比较教育——对布莱恩·霍尔姆斯的一次采访》,载《比较教育研究》,1992(3)。

[28]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236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