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比较教育学概念 > 第三编(第1页)

第三编(第1页)

第三编

第十一章教育人口与教育发展

从本章到第十五章,我们将分析教育系统的人员要素、结构要素、信息要素和财物要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前景,并讨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教育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员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本章主要分析与教育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人员要素中的教育人口问题。人口的多寡与教育发展直接有关,因此,需要探讨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人口数量增长与教育需求

人口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是对教育最大的压力。在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呈加速度状态。据统计,1650年世界人口只有5亿,到1800年,即150年以后,达10亿;又经过130年,达20亿;1975年达40亿,增加一倍的时间缩短到45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惊人的。1950年全球人口是25亿,1975年就达到40亿,1990年则已达52。6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世界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到2000年将超过60亿。1965—1988年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可见表11-1。

表11-1世界人口增长状况(1965—1988年)

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50年的66%上升到1989年的79%。[1]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基数太大,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依然高得惊人。特别是一些最不发达地区,他们反对计划生育和避孕措施。世界银行报告中讲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农业停滞不前与环境恶化影响到人口的增长。因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引起的婴幼儿高死亡率促使人们生育更多的孩子。这样做是为了使部分子女能存活下来,好为他们养老送终。因此,这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很高,平均每个妇女要生育6。6个孩子,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平均只生育4个。[2]

人口增长的另一个现象是农村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率。从世界范围来讲,农村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8%,然而,在最不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占82%。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67%,而工业国的农村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8%。也就是说,越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越高,越造成该地区的贫困。同时反过来,越是贫困就越刺激生育,人口增长率也就越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中国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式讲话中提道:“当今,有十亿多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近9。5亿成年人为文盲。17。5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约1亿人无家可归,8亿人食不果腹。1。5亿名5岁以下的儿童营养不良,其中每年死亡3000万人。1亿名儿童没有任何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3]

人口增长直接影响到教育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和这些地区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反差。尽管许多国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经费的增长常常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表明,发展中国家1960—1980年小学阶段在校生人数增长的50%被人口增长抵消。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并由此而带来的教育需求的沉重压力。这些国家要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尽管他们确实已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前途不容乐观。普及教育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极大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以后就采取种种措施来普及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召开了一系列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教育部长的地区会议,确定的一致目标是,要在20年内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虽然世界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这个目标并未达到。的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20年中,世界教育的发展是惊人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尤为显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60年世界各级教育注册人数总计为3。27亿人,1980年则达到6。41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从1。46亿人增长到4。1亿人。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普及率也有很大提高,从1960年的60%上升到1980年的86%。但是,还要看到另一方面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做了一次小学教育浪费情况的调查,调查表明,在大多数被调查的国家中,小学注册人数中的重读生占10%~30%,而且辍学率极高。在调查的36个国家中,一半以上国家有20%~75%的小学生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四年级。这一切都与贫困有关。世界初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变化可参见表11-2。

表11-2世界初等教育入学人数变化情况

第二节人口的结构变化与教育需求

人口因素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而且表现在人口的结构变化上。人口的结构又可以分为人口分布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结构表现在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结构比例上,但是这种比例是动态的,它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变化。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在不同年龄的构成上,它也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人口分布结构还是人口年龄结构,都影响着教育的需求。

前面在谈到人口增长与教育的需求时已经讲到农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人口增长率的问题,也就是说已经讲到人口结构与教育的关系。这一节主要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与教育需求的关系。

首先,人口的流动与教育的需求关系。人口因素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而且表现在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流动的总趋势是由农村流向城市。这种流动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城市化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也是很明显的。较为现代化的企业都集中在少数城市,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比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发展要快得多。大批农民涌向城市,为了适应城市生活就需要学习。不仅因为城市人口增长、学龄儿童增长需要增加中小学的学额,而且涌入城市的中青年也需要学习。例如,许多农村青年流入城市后,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工业加工业,他们就需要学习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学会使用现代化设备。这些需求光靠正规教育是完不成的,还需要发展非正规教育。中国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中国自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199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82。2%,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工业国家。然而,在总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又占72。4%,约有8。2亿人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1992年年底约有1。3亿人。虽然因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转移”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但仍有许多农民涌入城市。1990年普查,全国常住流动人口达到2135万人。[4]而短期流动人口的数目还要大得多。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人口。据统计,1992年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9。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3。7%。[5]这些人转移到城市,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同时也降低了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因为从农村流出的人口大多比留在农村的文化程度高。这种状况给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教育都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教育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发展教育,不能不考虑人口流动的因素。

其次,从国际范围来讲,人口素质还有一个移民问题。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大量发展中国家移民离开自己的家园,移居到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移民涌入最多的地方。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大批难民拥挤在破旧的船舱里,渡过太平洋来到这些国家,一部分就近到了中国。在美洲,移民最多的是墨西哥人,他们成百万地非法进入美国。移民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到了新的国家,就要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学习,要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技术。移民问题成为发达国家沉重的负担,发达国家为此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最后,人口结构的变化还表现在年龄结构上。战后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医学的进步,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了。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另一方面,死亡率也下降。因此,许多国家进入了老龄社会。这种变化对教育的需求也产生了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一方面中小学的校舍空闲下来;另一方面兴起了“老年大学”“闲暇大学”。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首先在法国诞生,以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类似的大学。中国的老年大学在80年代兴起,1990年已达5000余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老年人的公共福利费用不断增加,它与年青一代的教育费用的矛盾日益加剧,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第三节教育人口与教育民主化

教育的人口要素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涉及人口的增长和变化对教育的要求,而且涉及哪一类人口受什么样的教育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权总是掌握在统治这个社会的阶级手中。但是随着社会民主化的进展,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已经不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全体公民所应享受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民主化的口号。教育机会均等曾经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口号,但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个口号,直到19世纪下半叶,工业国家才开始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化是变革的主旋律,教育民主化也有了较大的进展。英国取消11岁考试,推行综合中学运动,就是教育民主化的突出表现。美国“小石城事件”以后,教育上的种族歧视已被人们视为不文明的表现。尽管教育上的种族差异依然存在,但是社会普遍呼吁要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补偿。从头开始计划、补偿教育计划在许多国家兴起。

发展中国家尤其把教育民主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许多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深切认识到教育对其民族独立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性,把教育计划纳入整个国家发展计划之中。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序言中所说:“当第三世界国家从殖民地时代挣脱出来的时候,它们就以全副精力投入了反愚昧的斗争;它们十分正确地把这种斗争视为彻底解放和真正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6]

1990年3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世界银行(WorldBank)发起,并在泰国宗滴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1500人,155个国家的政府派员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分别参加48个圆桌会议,并举行了一次全体会议,充分讨论了全民教育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会议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文件。两份文件表达了全世界的一致意见:要加强基础教育,并再次确认各国都应有效满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的基本学习需要。大会把教育民主化推到新的**。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尽管四十多年前世界各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告,“每个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尽管世界各国为确保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努力,然而,以下事实依然存在。

——1亿多儿童,其中包括至少6000万女孩没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

——9。6亿名以上成年人属于文盲,其中23是妇女;功能性文盲成为所有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严重问题。

——世界13以上的成年人没有机会掌握能改进其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影响和适应社会、文化变化的书本知识、新技能和技术。

——1亿多名儿童和成千上万的成年人未能完成基础教育;更多的人虽能满足出勤的要求,但并未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7]

文件指出,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即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该能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中获益。“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扫盲、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8]

但是现实距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当然,战后教育民主化有了某些进展。发达国家有如下一些变化。

第一,中等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战前,即便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中等教育也没有普及,高等教育只是为少数有才华的青年或有钱人的子女准备的选拔性的尖子教育。即使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学普及率在欧洲也只达到60%~70%,法国甚至只有46%。但到70年代后期,各工业国家都已超过80%。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迅速。战前,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都没有超过同龄人的10%,但到70年代初期几乎都超过20%,见表11-3。

表11-3欧洲三国大中学生注册人数在相应学龄阶段人口中的比例

以上资料说明,教育民主化在工业发达国家有了较大进步。

第二,妇女受教育的人数增加,教育程度提高。社会变革和民主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政治的民主化必然带来妇女的解放,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妇女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20世纪70年代以来,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有很大提高。妇女从事职业需要学习,因此,妇女受教育的人数在战后增加较快,受教育程度也有提高。尽管许多国家在男女教育平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妇女依然在受教育方面处于不利地位。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中男生依然高于女生。在发展中国家,女孩入学率普遍低于男孩入学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公布的数字表明,1987年,世界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的总入学率为56。2%,其中,男性入学率为60。8%,女性入学率为51。3%;女性的初、中、高等教育三级入学率分别为92。8%、42。9%和11。1%。在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地位更不利,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美国、荷兰、东欧国家进入高等教育的女性学生都已超过半数,但有些欧洲国家女性学生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例如,瑞士在1979年仅有32%,荷兰是30%。另外,在声望较低的大学里,女性人数可能要超过男性人数;而在声望较高的大学里,女性人数就大大低于男性人数。在两年制的短期大学里,女性学生数要比男性多,[9]见表11-4。

表11-41979年全日制教育的男女生百分比

第三,成人学习的机会有了较大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成人教育在学习的口号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国在教育立法中都把成人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政策。

第四,少数民族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果国家不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少数民族就很难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苏联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美国是多元民族国家,欧裔属大多数,其次是黑色人种和亚裔,还有印第安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实行“熔炉”政策,认为不同民族或种族由于生活在一起,密切交往,应使他们的不同文化彼此相容,形成美国的主体文化。60年代以后开始实行多种文化教育,即向学生传授有关多种文化和不论其种族与人种的所有人的尊严的知识。它起源于60年代和7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和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运动。多种文化教育强**育机会均等。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给予极大的关注。每年国家拨专款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使它有了较大的发展。

虽然战后教育民主化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教育的分化总是存在,因为每个儿童的能力、兴趣、特长有差异,儿童的努力程度也有差异。教育机会均等只能理解为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至于学习什么,还要看儿童的能力、兴趣和努力程度。高等教育在许多国家已达到大众化程度,入学条件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但由于大学的水平差异,声望不一,追求高水平的名牌大学仍是青年的理想。从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子女仍然占优势。

第四节农村人口与教育普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