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比较教育学概念 >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节选1(第2页)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节选1(第2页)

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凝固性和保守性,它不仅在发展速率上落后于时代,有时甚至拒绝时代要求的变革,拒绝外来文化的渗透。“西学东渐”在中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积极方面的意义是它保持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也即民族性;消极方面的意义是它影响到文化传统的变革,阻碍着先进文化的吸收、创造和传播。

4。统摄性

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具有普遍的内在的约束力,从而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发挥引导作用,以建立整个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文化标准。例如,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风范,始终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崇高信念。古代斯巴达的威武精神,把临阵怯阵视为民族的耻辱。这都反映了文化传统的统摄性。

5。系统性

文化传统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文化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质的联系。因此,尽管文化传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稳定性不同,但只要改变文化传统的任何一个层面,其他层面就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就是文化传统系统性、整体性的一个鲜明例证。清政府吸收西学的本意只在引进西方的技术,即物质层面的文化,但很快就发生了他们不愿见到的专制制度的垮台和封建观念的坍塌。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文化传统的变革就是不断选择、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的文化,而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加以摒弃。因此,不能笼统地提倡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切地说,应该提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例如,当前我国风行一股“儒学热”,且不说什么是儒学,儒学毕竟是两千年以前的产物,它经过时代的涤**,虽有许多变化,但毕竟与现代化相距甚远。儒学中的有些内容属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所谓继承和发扬,也不是全盘端过来,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再创造。选择的标准就是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时代的需要,当今就是现代化的需要。说用儒学来构建中国现代文化传统,只能把人们引入歧途。

民族文化传统的这些特性,对现代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其影响的方式又是相当隐晦的,渗透于社会各个分野的里层。这就使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现代化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传统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我们认识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性,实际上也就认识了教育传统的特性,但是教育在文化领域内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传统的变革也会影响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变革。

第二节教育传统的形成及其特质

教育传统是指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并继承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教育传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文化传统,也就有一定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传统是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对以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一个时期的教育传统总是受到外部和内部两种影响。外部影响就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因素;内部影响即先前的教育传统。

影响教育传统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特征。就生产力水平而言,当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中有许多是过去殖民主义的宗主国,发展中国家有许多是过去的殖民地。它们面临的教育问题迥然不同,各国政府发展教育的策略也就会产生重大差别。就经济特征而言,发达国家大多数是早发型的,即工业革命发生得早,并且是以积累的内部力量为动力而发生的,称为“早发内发型国家”;有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俄罗斯则是晚发外发型国家,发展中国家更是晚发外发型国家。国家的经济特征必然会影响到教育传统。早发内发型国家的文化传统比较凝固与保守,教育传统也就会保留更多的旧时代的特点。晚发外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吸收外来的技术和经验,这就会遇到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必然会影响到教育传统,使它发生激烈的变化。

对教育传统影响较大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其他制度。如美国联邦制、法国的中央集权制都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这些包含传统因素又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对教育显然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又如,英国的文官制度、日本的企业职工终身制度等,无不对教育传统产生影响。

对教育传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是发现、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因此,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会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例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取士的传统,是在封建制度发展中形成的。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和人才的选拔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影响到我国1000多年的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毁灭。虽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是早已消灭了,但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仍在人们的头脑中残存下来。又如,英国的绅士教育、德国教育的研究精神等,都受该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传统既然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同样具有文化传统的特性,即民族性、变异性、稳定性。

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一样有其本身的特质,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它适合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但不一定适合别的国家。就本国的教育传统而言,其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有不好的或者已经过时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就是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世代代传下来。例如,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等先进教育思想家的许多教育学说,是世界教育的宝贵遗产,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扬。教育传统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落后的、腐朽的,或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可取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落后了,今天就应该摒弃它。

教育传统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一样,其自身也在不断地传递、选择、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教育传统。例如,中国当代的教育传统就是在继承、批判古代中国教育传统,吸收西方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还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教育传统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凝固性。教育传统是不断发展的,但在一个时期又有相对的稳定性。教育传统也如民族文化传统一样,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的传统。物质层面的传统表现为教育手段和设备、教具等;制度层面的传统表现为学校制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思想层面的传统表现为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教育观念。在这三个层面中,教育思想起着主导作用,且它具有更强的凝固性。教育制度的改变虽然也要经过激烈的冲突,但它比教育思想的改变容易得多。前面讲的中国科举制度早已消灭,但科举思想的反映在今天的教育传统中随处可见,学历主义就是其中之一。正因为教育传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凝固性,我们才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冲突和选择等问题。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演进而演进的,因此,要理解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就必须先了解社会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概念、阶段与特征

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但什么叫现代化,却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始于西方,它大体上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两大阶段。现代化的最初萌芽约在1500年前后就已产生。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500年前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1521年,发生了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都是现代化开始的先兆。18世纪7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可以看作现代化的正式开端。产业革命打碎了保守的生产技术基础,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使大工业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生产,使人类利用、控制自然界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一深刻的变化为人类带来的文明与进步,是整个工业社会以前的历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尽管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人类文明的演进始终未曾间断,但它不能称作“现代化”,而只有英国产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的社会变迁才被看作现代化进程。这一阶段的现代化在世界各国都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工业化。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的集中和大企业的形成,大企业的活动成为工业的正常形式。第二,城市化。英国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化社会,其城市人口由15激增到45。后来,其他国家的经济起飞也与城市化相伴随。第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一方面,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入和加强。第四,世俗化和理性化。利益、效率和程序成为社会行为的最高原则,神秘主义的精神寄托被理性主义的实际行动代替。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两件事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标志。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力。第二,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观念总是倾向未来。第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竞争和对抗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等。[9]其中,“智力工业”“知识工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这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如果说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莫克尔斯则具体提出,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应具备以下十条: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②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中占12%~15%。③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占70%以上。⑤识字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80%。⑥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10%~15%。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⑧平均预期寿命70岁。⑨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在100人以下。⑩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10]

不论对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如何表达,有一点是基本的,就是现代化在不断向前推进,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例如,对待自然,以往的观念是如何高度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现代观念是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对待社会,过去是争斗、掠夺,现在强调和平与发展,虽然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也就是说,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变革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学校系统、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之前,学校教育只培养少数官吏、僧侣,生产者只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农业和手工业劳动没有对技术提出什么要求,因此,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分离的。自从机器生产,也即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出现,才对劳动者提出了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普及义务教育,把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联系起来,发展多种类型的技术教育,从而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庞大的教育系统,还是近百年的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可以物化为生产工具,并且被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掌握。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并且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创造新的科学技术。

到20世纪中叶,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现代教育也有了新的进展。概括起来,现代教育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