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对比较教育学的贡献 > 教育与需求1(第1页)

教育与需求1(第1页)

教育与需求[1]

——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一、教育的供与求矛盾

教育的供与求的矛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也是诸多矛盾的集中表现。供与求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矛盾不是有所缓和,而是越来越严重。本文将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从全球的视野来分析这些矛盾。

先来看看数量上的供求矛盾。教育的需求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炸;第二,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第三,因科技发展、社会变革,就业人员提出再学习的要求。下面我们分别考察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教育需求

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是对教育的最大压力。在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呈加速状态。据统计,1650年,世界人口只有5亿,到1800年,即150年以后增长了一倍,达10亿;又经过130年,到1930年,又增长了一倍,达20亿;此后1975年达40亿,增长一倍的时间缩短到45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惊人的。1950年全球人口是25亿,到1975年就达40亿,1990年则已达52。6亿。

当然,人口增长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有重大差异的。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从1950年的66%上升到1989年的79%。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制定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基数较大,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依然高得惊人。新生儿长到学龄时期,就对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种需求和这些地区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反差。尽管许多国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经费的增长常常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这些国家要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尽管他们确实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前途不容乐观。

工业发达国家是另一种景象。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出生率就大大下降,到70年代中期,许多地区出现了负增长,如法国。在这些地区,中小学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教育需求。而且事实说明,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受教育的要求也越高。因此,这一地区教育供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不过要求的层次不同而已。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增长给教育的压力十分巨大。尽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人口出生率已控制在2%以内,但由于基数太大,人口增长的绝对数字仍很大。1992年出生2119万人,1993年出生2160万人。如果1994年全国人口能够控制在12亿以内,则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约在13亿。这些数字表明,中国每年有2000万学龄儿童等着入学。《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在20世纪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则除了每年2000万小学入学的人数外,还要增加初中阶段教育的学生数。如果以1993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81。8%计算,小学毕业生还有336万人未能升入初中(小学毕业生数为1845。1万人,初中招生数为1505。6万人),[2]还有成人扫盲的任务,约每年400万人。这样巨大的压力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除了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增加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外,还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减少教育浪费。

1。人口的流动与教育的需求

人口因素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还表现在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流动的总趋势是由农村流向城市。这种流动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城市化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也是很明显的。较为现代化的企业都集中在少数城市,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的发展比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的发展要快得多。大批农民涌向城市,为了适应城市生活就需要学习。不仅因为城市人口增长、学龄儿童增长需要增加中小学的学额,而且涌入城市的中青年也需要学习。这些需求光靠正规教育是完成不了的,就需要发展非正规教育。

中国自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199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80。2%,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工业国家。然而,在总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又占72。4%,约有8。2亿人口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到1992年年底,约有1。3亿人。虽然因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转移”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但仍有许多农民涌入城市。1990年的普查发现,全国常住流动人口达2135万人。[3]而短期流动人口的数目还要大得多。农村流入城市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人口。据统计,1992年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9。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3。7%。这些人转移到城市,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同时也降低了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因为从农村流出的人口大多比留在农村的文化程度高。这种状况给中国教育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从国际范围来讲,人口素质还有一个移民问题。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大量发展中国家移民离开自己的家园,移居到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移民涌入最多的地方。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大批难民拥挤在破旧的船舱里,渡过太平洋来到这些国家,一部分就近到了中国。在美洲,移民最多的是墨西哥人,他们成百万地非法进入美国。移民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到了新的国家就要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学习,首先要学习当地的语言。移民问题成为发达国家沉重的负担,它们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2。人口的结构变化和教育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医学的进步,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年龄普遍延长了。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另一方面,死亡率也下降。因此,许多国家进入了老龄社会。这种变化对教育的需求也产生了影响。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一方面中小学的校舍空闲下来,另一方面兴起了“老年大学”“闲暇大学”。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法国诞生,以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类似的大学。中国的老年大学在80年代兴起,至今已达约5000所(截至1994年6月)。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老年人的公共福利费用与年青一代的教育费用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社会发展与教育的需求

除了人口增长这样一种自然因素对教育有沉重的压力以外,社会发展给教育的压力也是不轻的。这里的社会发展是指所有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和进展。

1。科学技术进步与教育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是惊人的。以电子、核子为中心的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知识爆炸。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比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总量还要多得多,如果说1665年世界上出版了第一本科技杂志,经过200年,到1865年,世界上的科技杂志达到1000种,而到1965年就已达到10000种。现在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有500余万篇,登记的发明专利达30余万件。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不仅在年轻的时候要学习,而且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从总体上讲,科学技术是要依靠教育才能积累和发展的。但是,科技发展又反过来要求教育随之发展,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加,而且对教育层次和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经济发展与教育的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的增长而出现对人才的大量需求,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提出来的。虽然70年代由经济危机带来的生产萧条使人力资本理论面临破产,但人才的需求仍然是经济复兴和发展的条件。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打破了世界两极对抗的局面。政治局势趋于缓和,但经济对抗愈演愈烈。美日对抗、美国和欧洲共同体的摩擦,把经济竞争提到对抗的首位。发展经济要靠产品的革新,就要依靠高新技术的发明。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就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焦点。

由于科技进步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众多的工人、工程师、管理人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引进新的技术,加入国际贸易市场,需要学习他们过去还很不熟悉的东西。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比任何时期都迫切,但是现在的教育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吗?

3。社会变革与教育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民主化是变革的主旋律,人们不仅要求政治民主化,而且要求教育民主化。教育已经不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英国取消11岁考试,推行综合中学运动,这是教育民主化的突出表现。1957年,美国“小石城事件”以后,教育上的种族歧视已被人们视为不文明的表现。尽管在教育上的种族差异依然存在,但是社会普遍呼吁要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补偿。从头开始计划、补偿教育计划在许多国家兴起。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需求尤其迫切。许多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深切认识到教育对他们民族独立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性,把教育计划纳入整个国家发展计划之中。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序言所说:“当第三世界国家从殖民地时代挣脱出来的时候,它们就以全副精力投入了反愚昧的斗争;它们十分正确地把这种斗争视为彻底解放和真正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4]但是第三世界发展教育的经验不能说是成功的。其中有两个问题困扰他们:一是外国教育的模式不符合他们的国情,也解决不了他们所需要的人才问题;二是这些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和它们在财政上的可能性是不相称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经济可能的力量,不仅造成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而且造成了大批人才的外流。

发达国家因社会变革引起的教育需求也是明显的。过去,正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是一种选拔性学校。战后民主化的要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中等教育虽然在一些国家还存在能力的差别,但日益统一,而且达到了普及。教育的分化总是会存在的,因为每个儿童的能力、兴趣、特长都有差异,儿童的努力程度也有差异。教育机会均等只能理解为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至于学习什么,还要看儿童的能力、兴趣和努力程度。高等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达到大众化程度,入学条件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但由于大学的水平差异,声望不一,追求高水平的名牌大学仍是青年的理想。

社会变革和民主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政治的民主化必然带来妇女的解放,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妇女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20世纪70年代以来,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率有很大提高。妇女从事职业需要学习,同时带来了家庭的变化,如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因家庭离异而产生的子女教育问题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的供求矛盾不仅表现在教育的数量上,而且表现在教育的质量上。20世纪60年代教育的大发展是数量上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教育的质量问题。一方面,原来的选拔性教育变成全民教育、大众教育,必然会产生质量问题;另一方面,70年代是世界动**的年代,由于经济萧条而引起的失业,战乱带来的人间悲剧,青年人的情绪波动很大,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青年由苦闷到颓废,吸毒的人口增加,犯罪率上升,给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带来严重影响。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教育的供求问题不单是教育需求和社会能提供多少的问题,还包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

二、科技发展与陈旧的教育体制、内容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生产工艺的变化。新的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生产不断变革,造成产业结构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和工人的全面流动。这就对教育无论从制度上、目标上、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要求。

从教育制度来讲,旧的教育传统重视小学、中学、大学一整套正规教育系统。一个人从正规学校毕业,就算受完了教育,他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就可以一辈子受用不尽。可是现在不行了。生产工艺在不断变换,劳动内容在不断更新,一个人已经不能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职业,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他只依靠在旧有正规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肯定要被社会淘汰。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因科技进步而瞬息万变的世界。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序言中所说,教育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5]。他所领导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两个概念,认为“教育体系必须全部重新加以考虑,而且我们对于这种教育体系所抱有的见解本身也必须重新加以评议”[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